文/小樓話心

...

image

《飛越瘋人院》太有名了,從劇本結構到人物塑造,從淺層内涵到深層隐喻,幾乎影片所有可取之處都被國内外影評人搜刮一空,後人再怎麼評也難逃前人的窠臼。

于是,尚有一絲叛逆精神的我,決定幹脆抛開那些深奧的大道理,從最個人的感受着手,來亂彈一下經典。

看完整部電影,并沒有那種被深深感動或震撼的感覺,可能是之前看了太多對該片的褒獎之辭,有點适得其反。再者,脫離了影片及其原著誕生的那個特定曆史階段——嬉皮、搖滾、“垮掉”文學盛行的美國六、七十年代,多少也有些疏離感。

然而,影片中的一個人物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性格狂放不羁的麥克墨菲,而是那個遭人恨的護士長拉契特。

特别在意這個人物,是因為她給我一種非常熟悉的厭惡感。許多影評都直接将拉契特與冷酷、惡毒劃等号,有的甚至還說她肆意折磨病人,但我卻更傾向于另一種中肯的評價,認為拉契特是“一個頑固的、深信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确的女人。這不是一個喪心病狂的虐待狂,隻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的确,在影片的開頭,拉契特給人的印象幾乎可以用和藹可親來形容,她愛崗敬業,語調柔和,還常常面帶微笑,比現在一些大醫院中的冷面女護士要強一百倍。

然而,當麥克墨菲一再觸犯她的權威時,她那種頑固的保守思想和強烈的控制欲望才逐漸暴露出來。拉契特對待病人就像一個嚴格的家長對待孩子,隻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允許孩子有任何違逆她的言行。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個人物似曾相識的原因,因為即使今天,也有不少家長、教師以及一些普通的成年人做着與拉契特相同的事,他們将自認為正确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學生或者其他人,無意中充當了僵化道德體制的傳聲筒。

即使是現在,公式化的人生觀仍不斷抹殺着個人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比如世俗觀念認為,每個有良好道德素養的人都應該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求本人喜歡,但求待遇優厚),然後最好在30歲以前結婚生子(不求真心相愛,但求……此處動機比較複雜多樣,難以一一列舉)。

雖然現在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已經有不少人能夠跳出這一桎梏,活得逍遙自在,但也要看到,絕大多數普通人還是深受傳統觀念影響,他們極力想讓自己盡快完成這一象征着幸福完美的人生模式。而所有個體的急切情緒彙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如今彌漫整個社會的浮躁之風。

盡管現實生活中的個人沒有拉契特那樣的權力,無法直接對他人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依然殺傷力十足。

因為這種影響是無形的,它掩藏在道德規範的名義下,逐漸消磨着個人獨特的天性,除非擁有像麥克墨菲那樣自由奔放的靈魂,否則也隻能如電影中的那群瘋人,千篇一律的過着被認為對他們有益的空洞生活。

坦白說,每個人都有固執保守的一面,也都或多或少影響着身邊的人,我也不例外。而這部電影就像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即使淹沒在庸碌的生活中,也不能忘了自由的向往;即使認為自己正确無比,也不要對他人的人生妄加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