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于失去真愛才發現真愛,反省自我并探索人生真谛的故事。

Kitty對Walter原本是不愛的,當初嫁給他無非是情勢所逼(看來催婚不分古今中外),甚至帶有點兒賭氣的成分。Walter也明知 Kitty庸俗無知、自私嬌慣且愛慕虛榮,但“其樂也妖娆,其心亦足以怡人”,仍心甘情願成為她逃離家庭的工具。

...

幸福的生活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

Kitty原本生性活潑,喜歡看戲、跳舞、打網球, 而Walter生性腼腆拘謹,行事作風尖刻,對她所熱衷談論的人和事有一種鄙夷不屑的寬容,因而在Kitty看來他冷漠自制、缺乏魅力。他們認識的時間不長,了解甚少便步入婚姻,若在婚前有足夠的時間相處,很難說如此迥異的性格最終會走到一起。

...

感情的破裂和背叛的開始,很多時候不是處心積慮刻意為之,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

東窗事發之後,Kitty去向情人求助。女人總覺得男人很愛她們,但事實并非如此。

不論是高高在上的貴族,還是腰纏萬貫的富人,春風得意時,無不是趾高氣揚頤使氣指;而一旦成為掙紮在泥淖的可憐人,就不得不去除生活中的虛妄,坦誠地面對生活,真正揭開生活的面紗。

...

比如Kitty的母親,早年把飛黃騰達的希望寄托在自己丈夫的身上,最終丈夫躊躇不前。後來又想通過讓女兒們喜結良緣,來彌補她此生缺憾。對丈夫和女兒咄咄逼人且工于心計的感情,很難說她的一生是幸福的真正愛過别人的。後來她病故,丈夫居然更多感受到的是解脫,Kitty心中也沒有一絲真切的敬愛之情,而且當她回首自己的成長經曆時,她甚至覺得自己會變成那樣正是她母親的“傑作”。毫無疑問,她的一生也沒有真正被愛過。遮擋在生活的面紗讓她看得見卻看不清,當靈魂脫離肉體俯瞰這塵世,不知是否會驚愕這留在世間的殘局。

而Kitty可憐的父親,一生勤勤懇懇,艱苦奮鬥。妻子隻當他是飛黃騰達的跳闆,女兒也理所當然地把他當成長期合法飯票,他所有的夢想都屈從于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一直都是按照别人的指望行事。妻女輕視他,在自我被壓抑的情況下,很難說他對她們的愛有多麼熱烈純粹。這與真實生活的一層紗,他看得清卻揭不掉。

...

出身在這樣的原生家庭,并緻使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後,Kitty被迫随Walter來到霍亂肆虐的湄潭府。在這個地方,她見過很多人的掙紮和生死,震撼于修女們的堅守與付出,感覺到丈夫的崇高和奉獻,自己的心靈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最終在為他人的付出中悟道覺醒,獲得安甯。Kitty的覺醒不僅揭開了遮擋在生活本身的面紗,也消除了和Walter之間的隔閡,兩個互相諒解的人相愛恨晚。然而不幸的是,不久Walter感染霍亂病故。曾經你愛我,但我心怠慢,雖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現如今你已離我而去,再見已是時間的盡頭,我會把你放在我的心裡,永不相忘。或許從此以後愛我的人隻是我自己了吧?

...

...

...

結局Kitty回到倫敦彌補曾經虧欠父親的親情,并決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掌握命運而獨立的人。

...

PS:電影改編自毛姆的同名小說,小說中直至Walter病亡,Kitty也沒有愛上他。跟小說相比,電影更顯溫情。很多人說小說更現實,但是就我而言,殘酷并不意味着現實,現實也會有很多溫情和美好,反而電影更具有事情發展的合理性。電影在背叛、憎恨、冷漠、傷害的情緒中開始了它的故事,在霍亂時期相濡以沫滋生出來的愛情,在傷感中尋找幸福,在理解中消弭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