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正式召開,會上政協委員建議“家長”也要上課,拿“合格父母”證書。不久“如何看待父母持證上崗”這一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這讓我想起一部經典電影《秋日奏鳴曲》。

故事講述一對母女之間的矛盾沖突,反映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奏鳴曲是一種音樂體裁,由三四個相互形成對比的樂章構成,用一件樂器獨奏或一件樂器與鋼琴合奏。如果說交響樂是宣言,那麼奏鳴曲就好比獨白,因此影片的另一個譯名叫做《愛的獨白》。

電影初始,維克多旁白自己和深愛的妻子伊娃相識的過往。

伊娃寫過一些小著作,維克多很喜歡她的一些話。

比如,“一個人必須學會生活,我最大的障礙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有人愛上現在的我,我也許才敢終于正視自己,對于我,那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時伊娃正在給她剛喪夫的母親夏洛特寫信,邀請她來自己家裡散心,截止當年的10月份,她們已有7年沒見了。

母女倆久别重逢,欣喜相擁,喜極而泣。

雖然剛開始兩個人都試着友好相處。

但得知身患重病被送出去照顧的小女兒海蓮娜早已被接回大女兒家一直被其默默照顧,自己這次不得不面對的時候,她不禁覺得大女兒伊娃不懷好意,故意讓自己難堪。

羞恥感和負罪感湧上心頭,母親開始懷疑這次重逢到底是為了什麼?

...

...

伊娃也向自己丈夫嘲諷母親的表演非常出色,見到海蓮娜雖然心裡害怕,但還是控制住了情緒。

而自己對這次相聚又有什麼期待呢?不過她說:一個人是不是永遠不能停止希望。

...

...

之後,伊娃為母親演奏鋼琴。一曲終了,伊娃戰戰兢兢地問母親喜歡嗎?母親說:我喜歡你。

伊娃此時也開始心煩意亂,小的時候就本能地知道母親總是口是心非,生氣的時候會微笑,恨爸爸的時候會叫他“我最親愛的”,厭煩自己的時候會說“親愛的小女孩”。

...

...

當天夜裡,夏洛特被噩夢驚醒。

夜深人靜,母女倆共處一室,難免舊事重提,才發現真正的噩夢,是兩人之間深深的感情鴻溝。

作為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夏洛特經常因為工作離開家,即便在女兒身邊也心不在焉。這樣的陪伴并不是有效的陪伴。所謂的愛更多是嘴上說的,和手勢表達出來的。

伊娃控訴:

對于你,我是個玩偶,你有時間就和我玩,如果我病了或是淘氣,你就把我打發給女傭。

我曾祈禱,希望有什麼事來阻止你走,但你總是走了。

...

...

...


...

我們在念你的信與等你回來的企盼中度日,一遍又一遍,我們認為世上沒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你回家前的幾天,我會因為激動而發燒。

...

...

...

你掌管着家裡所有的話語。

關于愛,夏洛特獨白:

我對童年的記憶很少,我不記得我的父母曾經碰過我,不管是愛撫還是懲罰。我對任何和愛相關的東西都很無知,溫柔,接觸,親昵,溫暖。

...

原來,夏洛特在孩童時期得到的愛也很匮乏,要贈予自己都未曾得到的禮物真的很難。

表面看似擁有幸福的家庭,實則是個情感上的局外人。

...

...

夏洛特是這樣,伊娃亦然。就像伊娃說的:就像臍帶從沒被剪斷一樣。

...

...

...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偶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一旦孩子未得到從出生本應理所當然地得到的父母的關注,疼愛和包容,因為無法面對父母的冷漠和不負責任,也無法接受父母不愛自己的事實,便會用一些合理化的解釋來保持父母在自己心中的神聖形象,比如:肯定是自己不夠好,所以不配得到愛。

所以伊娃自卑:

...

...

因為自卑,總覺得那些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的東西,也要付出很多努力才配得到。還沒好好做孩子就急匆匆變成大人。

...

後來夏洛特風光不再,決意從事業回歸家庭。

夏洛特對伊娃的态度仿佛從凜凜寒冬刺鼻的冷空氣到炎炎夏日令人窒息的熱浪,由極端的忽視到極端的關注。

...

...

...

...

...

我有些駝背,你練習體操,就讓我一起練習。

你認為我頭發太長了,你就把它剪短,然後你又覺得我牙長歪了,于是我戴了牙套,我看上去像個怪物。

你說我不能再穿着長褲走來走去,于是你找人去做裙子,從不問我怎麼想。

夏洛特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對伊娃進行了一番改造,而從來沒有問過伊娃自己想要什麼。

伊娃雖然不情願但怕自己的抗拒讓母親不高興,所以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

你給我帶的書,我看不懂,我讀啊讀,然後我必須和你讨論它。你滔滔不絕,而我腦子裡一片空白,我很害怕你會發現我很笨。

但有件事我是明白的,真實的我絲毫不會被愛或是被接受。

我說着你想要我說的話,模仿你的手勢,甚至我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敢做回我自己。

因為我恨那些屬于我自己的東西,想起那些年,我仍然會全身發抖。

精神分析領域溫尼科特提出,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性”的:世界準備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

簡單說來就是父母為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環境,及情感支持,使孩子獲得安全感;少給孩子不必要的限定,讓孩子在一個更大更廣的範圍裡盡可能自由探索和發揮自身的潛能。

過度的管束,以愛的名義行“虐待”之事,沒有一處傷痕,卻能刺痛一生。

因為“父母總是沒有過錯的”,那麼錯的便是自己,我甚至不能直面自己對你的恨,我對這恨也充滿了恐懼。

...

...

...

...

自此,維克多終于明白妻子為何會在書中寫那些話,為什麼說她不會愛。

影片中伊娃是這種心靈傷害的犧牲品,妹妹海蓮娜則是生理傷害的代表。

影片于1978年首映。時隔多年仍有啟示意義。

甚至現實世界中有一些同類的極端案例。

最近新聞看到的一個悲劇:

...


...

人生或許被各種教育、勸導,也會遇到一些機遇,原生家庭卻是一個人命運的底色。

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也可能是以後自己家庭模式的縮影。

對原生家庭問題缺乏反思,也許能做的隻是在這命運的底色上描紅畫綠。

回到本文最初的話題。這個議案被提出,本身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

然而“證件”往往是和應試教育挂鈎的一個東西,應試教育是社會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保證教育公平最快捷的方式。

作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需要“憑證上崗”的一勞永逸,而需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注:

文章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喵眼看視界。文中圖片截自電影《秋日奏鳴曲》,如構成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