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晴柔。有一本書,或者電影,相信你們在數年前都已經看過,那就是《追風筝的人》。

這本書有多火?五屆亞馬遜蟬聯第一,火遍了全世界。

我一開始很好奇,這本書或者電影,有什麼好看的,于是一個晚上拿出來看,結果徹夜無眠,痛哭流涕。

...

1

電影和書籍的劇情是一模一樣的,因此我完全可以按照電影的劇情來講述。

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發生在至今都有戰亂的國家——阿富汗。在阿富汗這個雜亂、社會階層固化、封建禮數束縛的大前提下,生活着一群人。

我們的主角阿米爾,就生活在阿富汗這個國家,但是幸運的是,他的家境優越、衣食無憂,父母開明,環境優雅。他家很有錢,有錢到什麼地步?他們家裡有保姆、有司機,就連阿米爾本人,都有仆人。

那個仆人,叫做哈桑。

不僅僅是因為金錢的多寡,決定了卡米爾和哈桑的地步,也因為種姓制度。卡米爾是普什圖人,是尊貴的姓氏,哈桑是哈拉紮人,是卑微的姓氏——因此兩者一主一仆的關系是不可逆的。

哈桑也打從心底裡接受這個仆人的身份,畢竟他的爸爸就給阿米爾的父親當了一輩子忠實的仆人。

故事就從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時期講起,童年時期的他們是最好的玩伴,經常在一起鬥風筝,每次當阿米爾的風筝墜落的時候,哈桑就會跑去撿風筝。

哈桑是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忠實的仆人,不僅願意千千萬萬遍,為阿米爾撿風筝,甚至就連阿米爾命令他吃土,他也會遵循。

明明都是人,哈桑卻卑微到這種程度,哈米爾看到也會心中難受。他雖然是主人的身份,但内心開明,不信奉尊卑制度。

但是由于他的懦弱,他也不敢打破這個制度。

轉折發生在1975年,在一次風筝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保證去追到第二名的風筝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

...

但在哈桑的歸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筝給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強暴了哈桑。

在他強暴哈桑的時候,被阿米爾看到了。

他本來可以出面救下哈桑,但是怯懦的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

他假裝沒有看見,默默地離開了。

這個懦弱的阿米爾,無法忍受自己的懦弱,他不停地責怪自己,為什麼沒有出面救下哈桑。

他很想跟哈桑道歉,但是一看到哈桑的臉,就想起了自己那天的懦弱行徑——趕走哈桑,他才能擺脫良心的責怪。

于是,無法面對哈桑的卡米爾,希望爸爸把阿裡、哈桑解雇,被嚴詞拒絕後,在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

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認了偷竊。阿裡和哈桑不顧爸爸的反對搬到了哈紮拉聚居的哈紮拉賈特山區。

而卡米爾試圖說服自己,心安理得的去生活。

他确實心安理得地生活了好幾年。

因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斯坦,1981年爸爸帶着他逃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後來他又遷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居住。

并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作家,還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将軍塔赫裡的女兒索拉雅,并和她結婚。

卡米爾的生活看起來一帆風順,毫無波折。

但這個時候,良心卻隐隐作痛。

...

哈桑,這個夢裡折磨他的人,在遙遠的阿富汗呼喚着他。卡米爾感覺自己快要窒息了,在生活中曆練,逐漸變得堅強的卡米爾,想回阿富汗面對自己當初的懦弱了。

殺死懦弱,從尋找哈桑開始。于是,卡米爾踏上了回阿富汗的道路。

阿富汗和美國,一個地獄,一個天堂,數年前如此,數年後還是如此。回到了祖國的卡米爾,從一個舊人那裡,知道了哈桑這些年的遭遇:

哈桑長大後,早早娶了一個妻子,談不上愛,但足以過生活。哈桑和他的妻子一起回到喀布爾管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哈桑還有了一個兒子索拉博。

然而1996年塔利班占領喀布爾之後,強占了這個房子,還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進了孤兒院。

這就是哈桑的遭遇。阿米爾知道後扼腕歎息,但是不打算去孤兒院接索拉博,于是,舊人告訴卡米爾——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爸爸的私生子。

也就是說:

卡米爾和哈桑根本不是什麼主仆關系,而是兄弟關系。

得知真相的卡米爾毅然決然地去接索拉博,但是遭遇了戰争,兩個人生死與共,逃出了這個充滿戰亂的國家,但是即便曆盡艱辛取得了美國簽證回到了美國,索拉博也因為恐懼而變得敏感、害怕、懦弱。

卡米爾努力想要靠近他的心靈,他卻害怕地躲開了。

卡米爾想到了一個辦法:追風筝。

于是帶着索拉博來到了公園,教他玩風筝。在這個過程中,索拉博的臉上,逐漸綻放了笑容……

...

3

以上就是《追風筝的人》這本書或者這部電影的主要内容。看完之後我們很容易發現兩個轉折點。

首先是強暴。

哈桑被強暴,卡米爾要付百分之九十九的責任,因為哈桑是為了拿回卡米爾的風筝,才接受了别人的強暴。

哈桑為了卡米爾,願意吃下泥土,願意被人強暴,願意忍受屈辱,但是反觀卡米爾,懦弱、無情,令人憤怒。

其次是回阿富汗。

回到阿富汗,是卡米爾救贖的過程,也是主角逐漸開始面對自己懦弱的一面的序章。

從決定回到阿富汗開始,卡米爾就不再是那個隻會躲在角落裡哭,隻會眼睜睜地看着哈桑受苦的卡米爾了。

但是遺憾的是:哈桑的結局已經被寫定了,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哈桑就被剝奪了一切人權。

卡米爾和哈桑之間,處處充滿了封建禮教下,主仆的對決:

阿米爾各種搗亂,出各種馊主意惡作劇,回到家被父親打罵。

哈桑從來都隻知道低頭認錯,從來沒有出賣過卡米爾。

阿米爾污蔑他偷盜,要趕他出家門,哈桑知道是卡米爾做的,但是還是選擇了承認。

哈桑唯一一次的勇敢,是為了少爺卡米爾挺身而出……

但是即便全心全意對待少爺又怎樣,人心換不來人心,不是我對你好,你就會對我好。

封建制度下的尊卑,決定着一切事物的走向,也決定了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命運。

...

4

我說實話,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的文筆非常巧妙——他似乎并沒有文筆,但是這就是最好的文筆。

像是演戲,但是完全讓你看不出這是在演戲的演員一樣,我在看這本小說的時候,我完全沒有發現任何文學、修辭的痕迹。

我隻看到了一個故事,和一顆想要講述這個故事的心。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把胡塞尼當作我的男神的原因,我實在是太喜歡這種文風了,根本不需要我費力去閱讀,是故事、文字在吸引着我閱讀,估計這個時候誰出來出一句:快來吃炸雞!我都會特别厭煩地走開,因為隻想知道接下來的情節。

但是即便胡塞尼是我的男神,我也不得不說:我對這樣的小說,人物充滿感激、憐憫,但我不贊同,我仍舊有反對意見。

而且,我覺得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并不感動,反而隻覺得厭惡。

憑什麼要為你千千萬萬遍?大家都是人,不應該提倡或者升華任何人的付出。當你把哈桑的付出當作感動來看待的時候,你在潛意識裡邊已經認同了所謂的尊卑秩序。

我不感動,是因為我沒把自己帶入到主角卡米爾的角色,而是把自己代入到哈桑的角色中。

我不願意,為任何人,千千萬萬遍。

更不願意,讓任何人為之感動——這是一種道德綁架,如同我們把母親和偉大兩個詞語挂鈎一樣,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歌頌母親的偉大,那麼那一天,一定是全體女性的忌日。

因為偉大、感動就意味着不平等的付出。

人與人,平等對話,平等交換資源,是不存在偉大,感動的。

你辛辛苦苦賺了一輩子的錢一分都不花,全部給我花,我才會感動。

感動本身,就是一種低質量的情感體驗,除非是互相感動。

在這部電影裡,“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許多少男少女,但我希望,這些少男少女成為哈桑,而不是幻想成為卡米爾。

這一點是我對全片唯一存在的質疑,但是抛開這種不适合放到電影裡去談的價值觀之外,整個電影的還原程度非常高。

整本書非常精彩。

看這本書,也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良心對決的過程。更是自己親眼看到自己的懦弱在現實面前無處遁形的過程。

每一個人都應該主動看看這本書,甚至包括胡塞尼三部曲的其他作品,看看遠離文明、和平的國度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不可逆轉的悲劇。

否則你無法明白自己的懦弱,都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結果。一個人如果願意放棄自私,就代表着她真正地遠離了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