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是英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國王之一。她于1558年至1603年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實際上,在兩部影片中,“童貞”不再僅僅是純潔和神聖的标志,它更多的意義是用于對伊麗莎白最大的悲情的描寫以及她作為一個女人的苦痛和犧牲。
伊麗莎白即位時英格蘭處于内部因宗教分裂導緻的混亂狀态。在位的近半個世紀間,她不僅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使英國跻身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列。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曆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這個稱呼便是第二部影片片名的由來。
與《伊麗莎白》第一部主要講述年輕的女王坎坷多難的登基曆史不同,《伊麗莎白2》主要描述的是這位女王帶領英國打敗西班牙、奠定歐洲霸主地位的輝煌曆史。盡管與真實曆史有些許出入,但兩部電影的曆史故事仍做到了基本忠于史實。
兩部時長加起來近4小時的電影主要可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愛情的選擇;第二部分則是一場關于宗教和陰謀的博弈;第三部分當然就是那場事關英國成為強國的海戰。
伊麗莎白作為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終生都沒有結婚的女人,她的感情生活自然成功地點燃了世人的好奇心。而在此兩部電影中,愛情可謂是重頭戲。這在電影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使其可稱之為這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在經曆了感情和陰謀後成長為鐵血女王的女人的故事。除此之外,我們看到的還有一個曾經對愛情充滿期待的女人最終抛棄個人愛情,嫁給英格蘭而終身未嫁他人的悲傷故事。但藝術總歸是藝術,雖然取材于生活,但終歸是與生活不同的。電影中對伊麗莎白的感情經曆叙述也難免與史料記載有些許出入。
除了電影中所提到的與女王心心相印的羅伯特·達德利和沃爾特·雷利兩個男人之外,克裡斯托弗·哈頓爵士、埃塞克斯伯爵、安如公爵…也前後受女王恩寵。而埃塞克斯伯爵更是在女王70歲的時候與之陷入了愛情。伊麗莎白的感情經曆不可謂不豐富。
但榮光女王的華麗外表并非能涵蓋女王的生活全部。事實上,由于伊麗莎白早年颠沛流離、困難重重的生活令她成了一個與她祖父亨利七世頗為相似的、完美的務實主義者。因此,在涉及金錢支出的問題時,她節儉到近乎吝啬的地步。而在性格上的表現,則是極其謹慎小心。而在伊麗莎白的統治生涯中,這兩個特點對伊麗莎白的事業絕對起着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伊麗莎白作為一個統治者,尤其是作為一個經曆過弟弟和姐姐統治時期的宗教極端主義的新教女王,在瑪麗暴政的陰影還未消散以及諸多宗教矛盾正在滋生的背景下登上王位,這使得宗教問題成了她政治生涯中不得不置之重要位置的問題。但憑借她務實謹慎的性格、遺傳自父親的無與倫比的才智以及溫和熱情的性格,伊麗莎白在其統治時期一次次努力将宗教問題逐漸趨于相對平息狀态。并于後來不僅僅開辟了英國的黃金時代,更是為女性群體正名。
早期女王對宗教的态度趨于寬容,一方面是反感于弟弟和姐姐統治時期的宗教極端主義,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采取中庸的方案穩固統治。但到了她統治末期,伊麗莎白對不信奉國教的異議者的态度越來越嚴厲,所有拒絕加入英國國教會的神職人員,要麼被處死,要麼被流放。
而提起伊麗莎白時代各宗教間的矛盾糾紛,瑪麗作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則在此中占據着不容小觑的曆史地位。瑪麗對天主教的情感近乎依戀,而她将這種依戀公衆于世的舉動,則成為了她這一生不斷被天主教的人以各種手段利用來對抗伊麗莎白并最終走向悲劇的重要原因。
伊麗莎白與她的父親不一樣,不願意輕易地參加到戰争中。這種做法正是受她節儉和謹慎的性格所影響。而在後來一次次與西班牙的關系逐漸走向對立的過程中,伊麗莎白則是憑借着自己的才智和性格“狡黠”的一面将戰争來臨的日子一步步推後。但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死亡成為了打破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忍耐極限的最後一個因素。既然身為法國前王後的瑪麗已死,法國就不會再也她而卷入西班牙和英格蘭的沖突。英格蘭不得不獨自承擔一切後果。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發動侵略,電影中将此戰役拍攝地如此動人心魄以至于我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成為了伴随在伊麗莎白身邊的幽靈。随她一起英勇、随她一起恐懼、随她一起堅強、随她一起脆弱……而這場戰役最終以西班牙的失敗而告終。電影中對于此次戰役的成敗歸結于一部分無可言說的無形力量。而在當時人們的眼中,西班牙無敵艦隊确實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英國之所以會獲勝,完全是僥幸。但後世的曆史學家認為,西班牙遠離自己的本土作戰,而且沒有任何食物和軍火補給線,不像英國船隻那樣,可以随時獲得充足的補給,所以他們戰勝的概率很低。但無論如何,這場戰役的影響深遠。對西班牙和反宗教改革運動勢力而言,西班牙無敵艦隊戰敗委實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這場戰役同時也維護了英格蘭的新教信仰,也保住了信仰新教的聯合省。
除卻這些忠實于史詩的具體曆史事件之外,還有一些細節的安排上可圈可點。
伊麗莎白對宮廷狂歡和華衣美服情有獨鐘。在她的統治後期,越到後期服裝的風格就越誇張華麗。輪狀皺領、浮誇的發型、大量的珠寶首飾、首飾和男性寵臣,這些都是她統治時期的特點。而電影則耗費巨資将這些紙醉金迷的生活場景再現在觀影者的眼前。尤其是伏爾特舞的多次表演,讓我不止一次感覺到眼前的屏幕幻化為真實的場景,而此時此刻凱特布蘭切特所飾演的童貞女王正在我眼前充滿驕傲熱情地起舞。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末期,她戴上了顯得年輕好幾歲的紅色假發,為了隐藏蒼老的容顔塗上了鉛粉。而在《伊麗莎白》的結尾,伊麗莎白的容顔漸趨衰老,這一形象的轉變也出現在了電影的情節中。
除此之外,在蒂爾伯裡,女王與軍隊同吃同住,每天宿在一座白色的帳篷裡,始終穿着一件金屬胸甲以及她那激動人心的演講…這些史書記載也都在影片中得以再現。導演的用心程度可以見得。
一直以來,伊麗莎白女王都顯示出不遜于她父親的魅力,使下議院始終擁護她的統治。從很多方面來講,伊麗莎白女王統治下的英格蘭都是一個榮耀的偉大王國。1603年,帶領着英格蘭走過将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并經曆了快速發展和擴張的偉大女王,迅速的衰弱消瘦下去。她在床的簾幔後面輾轉反側,度過了她生命中的最後時光。一代明珠就此隕落,但她的精彩故事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