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觀點。
影片前半段,太讓人生氣和窒息了,舅舅屁事不幹就知道打麻将,混吃混喝愛貪小便宜。姑媽任勞任怨照顧半死不活丈夫,成天為全家人操碎了心還要強迫安然養弟弟。爸媽重男輕女,甚至連死了都一刀一刀地紮姐姐的心,警察驗證安然身份的時候都說,爸媽手機裡隻有弟弟的照片。男朋友是個媽寶、窩囊廢,遇到事情隻會逃避(看到安然和别人吵架,這個男的就隻會拉住安然我就生氣!!)
安然在一瞬間中承受了太多,爸媽給她抛了一個生活的難題。是犧牲自己養弟弟還是把弟弟送養追求夢想?
姐弟的相處細節都過于真實,比方說弟弟不懂事,抓壞面包,大吵大鬧,平常我和弟弟相處,也經常分分鐘想把他扔出門。
又比方說,嫌他哭的太吵的時候,隻要假裝走掉,他一定會着急地趕緊跟上來,生怕丢了姐姐。
安然一個人無力地抵抗,拼命想要掙脫束縛她的牢籠,幾乎沒有人是真的支持她的。
但是電影的設置,姐弟兩人在情感上是遞進的。
當全世界都在為難姐姐的時候,隻有弟弟是真正隻在意她感受的人,姐弟兩人通過相處成為彼此世界裡唯一的暖光。
所以,如果是我,我也不會簽協議,不是因為我是姐姐,而是因為我想和他相依為伴。
到了影片最後,弟弟對姐姐的意義 已經從爸媽重男輕女生下的“男孩” 轉化成了“這個小孩 是我愛的小孩 我舍不得再也不見他”
還有一個打動我的點,就是安然和姑媽那麼激烈的吵完架,過了兩天,姑媽還是像沒事兒人一樣給姐弟倆送來吃的,收拾好家裡,帶走垃圾,當安然在醫院被欺負的時候,她破口大罵,第一個站出來保護安然。
姑媽好像是每個中國式家庭裡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為了弟弟妹妹讀書犧牲自己,早早下工廠打工,忙忙碌碌一輩子都隻操心家裡的雞毛蒜皮。
父權制社會的不斷壓迫下,讓她的思維模式固定于:女性一定要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以至于忘了自己當年也是想要做生意闖蕩俄羅斯的女孩。
如果說安然的形象是一個堅韌不屈,拼命和命運抗争到底的女性形象,那麼姑媽,則是緻敬了上一輩千千萬萬犧牲自己成全家庭的苦命女人。(另外我覺得姑媽角色的設定,就是在批判親情綁架,就是在批判以往的固有思維,批判姐姐必須要養弟弟這件事情)
而影片的最後,導演又将這個問題抛給了觀衆,“我們去哪兒呢”
對呀接下來去哪兒呢?影片沒有給出答案。
但是影片從頭至尾,塑造的安然的性格,表明她不會放棄自己的前途,她像頑強生長的野草,春風吹又生。
所以,換個角度想,就因為我們将安然定位成新時代獨立女性,就要求她簽下協議,送養弟弟,賣了房子,奔向北京,開啟自己的人生,這不也是一種道德綁架嗎。
女權,首先就是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當筆握在安然的手裡,怎麼樣的選擇也是她的事情,并不是說,她不簽這個協議,就一定要一輩子被弟弟束縛住。也不是說,簽了這個協議,把弟弟送養了,在其他時候,就不會向命運屈服。
Ps 片名叫踢皮球不是更好嗎?明明整個片子都是姐姐的視角,片名卻非得用弟弟的視角。
有些情節确實設置的很刻意,和小紅花一樣的弊病,拍的有點碎片,剛開始有點難以入戲。
而且 感人的點基本在預告片裡都知道了啊!!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的時候感人的點基本上還是那幾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