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期待與你一起,在電影裡創造故事!

...

這麼些年看電影的經驗告訴我,爛電影總是各有各的爛法,但是好電影即使曆經多年,依然能夠給人心靈上的觸動。就像幾年前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看完《天堂電影院》,随着主角多多在影院裡重溫兒時的電影畫面,竟然止不住流淚。

...

那時候就想,是什麼樣的導演,能把我們平凡的一生,拍的這麼溫暖動情。

那一天開始,知道了朱塞佩·托納托雷,然後知道了《海上鋼琴師》。

...

初見《海上鋼琴師》時,心想他怎麼可以把電影拍的這麼文藝?當時腦子裡揮之不去的:是1900與莫頓的鬥琴,就像小時候看到電視裡好人反敗為勝時的激動。

...

是1900與少女的相遇,那隔着窗戶的情絲牽絆,那深夜偷吻在唇上的愛的味道。

...

是1900堅守在海上,以船為家,最終沉入海底的遺憾。

...

多年以後,當我在工作生活中也遇到過不開心的事不和諧的人,明白了人生從來都不是風平浪靜。當我也遇到了心動的女孩,竟然也開始渴望并憧憬着幸福的未來,終于明白了愛的味道。

但始終未曾解開1900不願離開海洋,踏足陸地一步的原因。于是,借着這次《海上鋼琴師》重映,我又花上近3個小時,重溫了1900的傳奇一生。

這次,終于釋然了。

1900傳奇嗎?不,他其實很普通。他普通到,沒有名字,沒有國籍,沒有父母,他的眼中隻有輪船和海洋。

...

我們覺得他不同凡響,是因為我們終将踏足陸地,輪船和海洋隻是我們短暫的落腳點,我們為了生活瑣事、為了愛恨糾紛,活得很累。

所以,本質上來說,大家賦予1900的傳奇,隻是一種羨慕。

...

但是,并沒有人真正願意去體會1900的生活。就像1900每年多次往返歐美大陸,他目睹過無數次人群中最先喊出“American”的人,見識過大家在船上片刻的安甯,向他傾訴内心的聲音和想法。

...

但轉眼間,他們便迫不及待地要去踏上那片自認為尋夢的土地。有一個片段很有意思:

1900在三等艙為客人們彈奏音樂,在那一刻,大家臉上挂滿了安詳和滿足,他們似乎沉醉在1900的音樂裡,似乎真正在這裡找到了滿足。

但是,随着艙外的一聲“American”,所有人都一哄而散。

...

這片海洋從來就不是屬于過往行人的。他有千百萬種變化,有不同的顔色,有不同的聲音,那是因為這片海洋承載着這艘輪船,這艘船承載着2000人左右夢想與心事。

于是,我大概懂了,1900就是那片海。

...

他始終不肯離開這片海洋,因為他的使命就在這裡。正如他最後和好朋友邁克斯說的:

在海洋中,所有的東西都是确定,琴鍵、船上的人數、距離等等。但是一旦上岸,一望無際的城市、道路、建築。1900并非對看得見的城市充滿厭惡,而是對看不見的遠方充滿恐懼。

...

1900本質上是個純真的孩子。

就像小時候養父教他念字的時候,把“媽媽”當成“馬”。就像他的童年,活在遊輪的底層,與煤炭為生。就像他的成長,遇到所有的人都是對他充滿愛憐,都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愛。

...

這就如同大海一樣,包容一切。也塑造了1900純真的孩子氣一面,他渴望真實真誠善良。

即使是他在常年累月的觀察下,能輕易看穿每個人的心事,甚至能讀懂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但他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着感情。

...

《海上鋼琴師》中有一個很經典的鬥琴戲。

我以前以為這就是一個體現1900技藝超群的炫技場景,再次重溫,我發現了不一樣的1900。如同大多數的比賽競技,1900與自稱是“爵士“創始人的莫頓,通過三場你來我往的琴技展示。

第一場。莫頓上來就彈奏了一曲愉悅現場觀衆的神曲。

...

這首曲子沒有名字,但是據邁克斯的旁白,因為莫頓發迹于妓院,因此他的曲子最擅長撫摸人心中最敏感的情緒。

事實正是如此,一曲下來,全場震驚,許多觀衆似乎被看穿了心底的想法一樣,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

倒是1900,還沒有搞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純真的1900,并不知道這場鬥琴意味着什麼,在他看來,音樂是用來在海上給這群行人一個安甯的空間,并不是用來争鬥榮譽。

因此,莫頓上船之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大放厥詞,1900卻還在疑惑,為什麼都鬥琴。

...

莫頓表演完曲目之後,1900上去思考了一下,于是彈出了一首簡單的節日歡快曲目。

...

第一場比拼的結果是,莫頓被激怒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就好比我和達芬奇比繪畫,他一上場亮出了《蒙娜麗莎》,而我搗鼓出了一幅《傑森在吃飯》。其實不是不尊重,莫頓和1900一樣,都是擅長讀懂人心,然後用音樂撫慰心靈的人。

隻是莫頓因為成長環境的影響,他的音樂更加有目的性,為了迎合大衆。在他看來,我可以讓你很快樂。

...

而1900以海洋的姿态包容萬千,他見識過太多的悲歡離合,因此他的音樂更像是一種充滿愛的撫慰。在他看來,你其實可以很快樂。兩者本質上的區别,造就了不愉快的開場。

第二場。莫頓怒了,他彈出了一曲感情充沛、直擊靈魂的音樂。他覺得,這樣的曲子,1900基本上可以跪地求饒了。是的,别說觀衆了,1900都被感動得落淚。當好友邁克斯告訴他,别人都在買莫頓赢的時候,他的反應是,我可以參加嗎?我也想買他赢。

...

第二場的比拼,以平局結束,但是在觀衆心中,1900其實是敗給了莫頓。

因為1900彈了一首莫頓表演過的曲子。而這一環節,其實展示了1900高超的學習能力。他看到了莫頓的才華,這一曲,算是緻敬。可惜的是,莫頓不懂,觀衆也不懂。

第三場。

莫頓上來就發起了語言攻擊,然後把千萬句不滿放進曲子裡。

...

這下1900算是懂了,莫頓這是上門來砸場子的。大海再寬廣,總有發怒的時候。

1900于是用了一曲四手聯彈,教會莫頓音樂家的素養。

...

第三場,其實沒有前兩場好看,主要是英雄覺醒,吊打對手的暢快。

經過前兩場的鋪墊,更加體現1900純真率性的性格。這一次的鬥琴,其實也讓1900明白,陸地上的複雜。

...

1900在海洋上的旅行過程中,遇到過很多人。像還有邁克斯,為了生計。莫頓,為了虛榮。少女,為了親情。少女的父親,為了家庭和生活。

...

議員,為了新聞熱點。唱片商,為了金錢。

...

諸如此等。

現在看來,1900眼中的大海,才是最安全的,因為可以一眼看到全部,他知道所有的秉性,能包容一切情緒。但是人心不一樣,欲望也無法琢磨。回過頭來看,1900終其一生不曾踏足陸地,其實就是為了不讓純真的自己陷入現實的泥沼。

那艘巨輪,是1900的栖息之所,也是他撫慰靈魂的天堂。如果天堂不在,1900也将回歸大海。

這大概就是導演最想表達的吧。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轉發和關注,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更多影評: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