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期待與你一起,在電影裡創造故事~

...

今天跟大家夥唠唠一個現象。

似乎大家都發現了在前幾年的時候,電視劇圈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現象——越拍越長。

動辄七八十集的大制作,宣傳上打上鴻篇巨制的标簽,這樣的作品不外乎兩種:又臭又長和越看越香。

而電視劇越拍越長的背後,是電視台和出品方利益雙收的結果,特别是電視台開創了極具超前思維的周播模式後,一部劇能夠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内捆綁觀衆,那廣告費和作品版權收入也更加可觀。

那些年,網絡觀影習慣和便利程度也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至少,在大部分人的休閑娛樂意識中,電視依然是首選,而手機更多是用來聊天和玩遊戲的。

因此,電視台與影視出品方的合作模式倒也運轉地不錯,歸根到底就是觀衆話語權微弱。随着互聯網時代的蓬勃發展,4G與智能手機成了大多數人的标配,WI-FI走入千家萬戶,電視似乎已經逐漸成了家庭茶話會的背景聲音來源。

智能時代的兩大必備元素:網絡和終端,都已經普及,于是在影視劇領域,觀衆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無論是更為便捷地獲取觀影資源,還是自由地在網絡上參與讨論和意見表達,都從某種程度上倒逼電視台和影視出品方作出改變。

這種改變不是權益的讓步,而是讓他們意識到在過去幾年内,因為電視台和影視資本之間如魚得水的合作模式,催生了一大批質量低下的影視作品,在未來可能會行不通。

在按集數售賣的規則下,影視劇拍的越長,出品方的獲利也就更大。而影視劇的長度,往往離不開劇本内容的支撐,沒有一個合理、足夠動人的故事,影視劇最終就會又臭又長。

舉個栗子,陳浩民演的那個曠世神話系列《活佛濟公》,從2010年到2014年一共拍了四季,這種敬業程度大概值得一張敬業福了。

但是,僅第四季就有68集(TV版,DVD版73集),而整個系列下來,超過270集,你敢信?

陳浩民版的《活佛濟公》拍出了影視界的IP極限,也戳破了資本家的臉皮厚度。這四部作品的平均分5.5,及格線以下。

...

如果說分數不可靠,那能夠抛開一切成見,去欣賞一部曠日持久的現代嘻哈風的古裝神話劇,在下隻能佩服五體投地,順手給你大腦門點個贊。

《活佛濟公》真的是将賺快錢的思路運用到極緻,無論是劇情、角色塑造,還是服裝道具、後期處理等,都透露着濃濃的殺馬特風,一副“我無所謂,但你不得不看”的挑戰精神。

并非單獨針對這部劇,也不是單獨針對陳浩民個人。陳浩民飾演的段譽,奠定了我對這位癡情的翩翩公子最原始的想象,然而,在《活佛濟公》中,連同陳浩民一起,所有的角色都在使勁放飛自我。

而且,提到濟公題材,1985年的時候,遊本昌老師就拍出了《濟公》,如今評分8.3,遊本昌老師也成就了大衆心中最為知名的濟公形象。

...

更重要的是,85版的《濟公》才12集。可是大多數人回憶起來,似乎《濟公》的故事遠遠不止這個體量,這種回憶錯覺,也意味着當年的這部劇每一個細節都在觀衆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活佛濟公》是那些年影視劇粗制濫造的一個縮影,以它為代表的古裝題材,頻繁翻車,而在神話領域更是重災區。

我曾經在某水果台看過一個古裝劇的片段,一群演員站在河邊,衣服五顔六色,頭飾千奇百怪,而整個畫面的色彩則是濃濃的現代感,搭配着城市公園般的溪流和草地,我的眼睛突然被辣到了。(我相信大多數觀衆都能腦補出那些年的一些奇葩神話題材劇)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當時突然翻到的那部劇叫什麼,但是我覺得自己不配看這麼有層次感的劇。

除了這樣的古裝題材,還有現代都市愛情劇以及抗戰神劇,并稱影視劇三大坑。

雖然題材不一樣,但是腦殘、無邏輯、演技浮誇、特效感人等特點,卻一個沒少。

究其原因,就是影視圈的快錢越來越好賺,隻要在最短的時間内,拍出最長的劇集,就能快速換錢,這種買賣誰不願意幹?

于是,劇情注水,一句話的事能演上一周,絕不當場解決。演員不再聚焦于人物内心塑造,在劇情已經無法搶救的時候,角色開始灑脫放飛自我。

因此,不倫不類,成了當時評價影視劇最常用的詞彙,而除了這些,影視劇中的機位、補光、構圖、色彩、台詞配音等等,都被犧牲殆盡。

古裝劇沒有古裝感,現代劇懸浮現實之上,而抗戰劇充滿意淫,是行業的不幸。

其實,電視劇越拍越長已經是行業不可改變的事實,随着電視逐漸走入千萬家,影視劇作品的數量也是逐年增加。而随着21世紀的到來,越來越長的電視劇數量也飛速增長。

...

▲圖片來源見logo

如果說,40集以内的影視劇屬于行業标配,那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過去十年,40集以上的影視劇數量激增。

并非說影視劇拍的長就一定不好,就像前面說的,除了又臭又長的類型,有一些也越看越香。

就像2003年的《走向共和》,全劇59集,評分高達9.7分,在觀衆心中長期位居神劇榜首。

還有2007年的《大明王朝》,全劇46集,評分也是9.7分。

而近幾年的一些影視劇出淤泥而不染,包括《琅琊榜》《甄嬛傳》《那年花開月正圓》《風筝》《白鹿原》等,都收獲超高口碑。

這裡無怪乎它們的劇情推進、作品畫風、拍攝手法等滿足甚至超過了觀衆的心理預期,不把觀衆當傻子,是一部影視作品最基本的素養。

現在想想,其實大多數8090後童年成長過程中所看的那些影視劇,本身集數都很短。

除了《濟公》,86版《西遊記》25集,1997年的《太極宗師》28集,1998年的《還珠格格》24集,1999年的《蓮花童子哪吒》20集,2000年的《西遊記後傳》30集,2001年的《天地傳說之寶蓮燈》20集、《機靈小不懂》30集,2004年的《水月洞天》30集···

...

然而,那時候的古裝劇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劇中人物的裝扮和道具舞美都很有場景感,所以說,有時候高質量的作品跟集數并不呈正相關。

就像剛剛在網絡上播完的兩部網劇《我是餘歡水》和《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前者12集,後者18集。

兩部作品用實力說話,打了行業一巴掌,短小,确實可以很精悍。

《我是餘歡水》用兩集刻畫出了一個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中年男人形象,同時将一個現實的社會衆生相用諷刺的手法呈現在觀衆面前。

...

這是劇本的精華所在,也是主創才華的表現。雖然最後一集在沖突推進和現實的解剖上稍顯無力和拖沓,但不影響整部劇的上乘質量。

同樣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作為一個經典IP的網劇改編,18集的體量真的是很克制了,而且,中間還穿插了3集的鹧鸪哨探黑水城的回憶。

...

但是,這部劇在細節還原、人物性格刻畫上,都誠意十足,馬大膽和李春來的角色充滿驚喜,而潘粵明飾演的胡八一在後面的劇情中,漸入佳境。

同時,墓穴中的環境構造、氛圍營造等,都帶給觀衆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實,《我是餘歡水》和《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兩部劇的成功,也并非年初的意外收獲。

網劇的誕生已經有好幾年了,随着互聯網向手機端垂直延伸,觀衆更加傾向于在手機上看視頻,而為了符合觀衆碎片化時間規劃,網劇在劇集數量和單集質量上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開始的網劇還處于群魔亂舞的戰國時代,各種資本力量試圖将電視圈的粗制濫造通過複制到網劇領域賺得快錢,最終都折戟沉沙了。

後來,優質影視制作團隊轉戰網劇圈,和資本之間的博弈在互聯網平台得到新的平衡,于是,網劇的PGC時代來臨。

早在2016年,正午陽光就拍出了《鬼吹燈》系列改編的第一部優質網劇《精絕古城》,獲得口碑流量雙豐收,這部劇隻有21集。

...

随後,《白夜追兇》《河神》《瘋人院》《我叫黃國盛》《東方華爾街》《無證之罪》《你好,舊時光》《一起同過窗》《唐人街探案》等相繼湧現。而今年年初上線的《唐人街探案》單元劇模式,已經逐步接軌國際網劇開發模式,口碑質量得到認可。

...

在完美兼顧網絡觀劇體驗的同時,沒有丢失劇作的品質,這或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影視劇行業最大的改變吧。

而在今年2月份,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就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電視劇網絡劇拍攝制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内的短劇創作。

...

回到最初的主題,影視劇,不以長短論英雄,根據内容的豐富程度,皆可出精品。

最重要的,不忘一個行業的初心。

今年的這場疫情,可以說是加速互聯網觀影習慣的培養,而越來越多的影視劇作品走向線上,必将是未來大勢所趨,一場屬于線上影視劇精品化的三國殺也在悄然開啟。

孰優孰劣,這次,決定權在觀衆手中。

-END-

關注我,一起探索更多電影吧!

喜歡的話,記得小手點一下擴散出去哦~

更多影評:娛觀(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