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面對喪失,某一個很重要的人或者是事情的失去而導緻我們情緒的變化,我們從一部電視劇開始來闡述這三種應對的方式.

偶然再次看到《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時,發現最後一集有一段情節,包含了很多人應對喪失的常見心理防禦模式.

這是關于老檢察長陳岩石去世的片段,其中陳岩石的夫人,王老師分别給三個人打了電話告訴他們陳岩石去世的消息。


...

三個人分别是,鄭西坡(大風廠的職工),侯亮平(反貪局局長),沙瑞金(新到任的省委書記)。

表面上的順序是從平民到高官,心裡的距離也是從近到遠,畢竟陳岩石是心系群衆,一直活躍在大風廠的基層,基層對于陳岩石夫婦來說是最近的關系了。

讓我最觸動的是王老師和鄭西坡打電話的場景。

l我們看一看三個人應對喪失的第一反應,他們是怎樣表達内在面對喪失之後的心裡痛苦的.

第一個鄭西坡,他接到電話之後,捶胸頓足,情緒波動很大,


...

...

...

首先演員表達非常到位,這就是我們普通人面臨喪失之後的一個非常真實的表達方式,我們就是這樣來表達我們的情緒的.,情緒宣洩度可以達到100%.

這充分表達一個人内心飽受煎熬的程度,内心裡面的掙紮不亞于鄭西坡所表達出來的動作,有些痛苦嘗試所有動作之後都無法表達出來,而後有的人選擇了傷害身體的方式來表達,心裡面也許覺得那樣可以和心離得很近,總覺得心在身體裡面,有點想把心摳出來的感覺。

如果一個人出于一個重大的喪失階段,而自己又無法得到宣洩,接下來這種喪失的體驗便會形成壓抑,或者以變形的方式影響到其他方面事情。

第二位就是侯亮平,反貪局局長,


...

...

反貪局長,隻是在哭泣,這是第二種面對喪失的反應模式,有一部分保留的來表達情緒情緒宣洩度能達到50%。

一開始是冷靜,想做點什麼,發現對于已經去世的人來說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掩起手來,嫣然像是一個孩子,對于陳岩石來說侯亮平确實是一個孩子,對于前輩們,我們确實是孩子。表達上面,合乎一個局長的行為,古人雲“聲聞過情,君子恥也。”表達情感需有度。

第三個人就是沙瑞金書記,省委書記,


...

沙書記表達喪失的動作就是沉默的放下了電話.但是哀悼儀式是沙書記主持的.如果沙書記不進行哀悼儀式,沙書記的喪失會得到多少宣洩,預估也就20%左右,但後期的沉思會,哀悼儀式可以适當表達一部分内在情緒.

三種因對喪失的模式,第一種用自己的身體表達情緒,第二種隻讓情緒留在情緒裡,第三種是用某種儀式來緩解自己内在情緒.

三種方式沒有好與壞隻是因人而異,對于我來說,我做不到第三種,看電視劇這個場景的時候,雖然我沒有表現的像鄭西坡那樣,但已經淚奔了.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由此可以斷定本人不是做省委書記的材料.

隻有内心足夠強大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第三種,不過現實裡省委書記不能喜怒于色,這很容易讓愛獻媚的人鑽空子.

古人經常講"未發之中","發而中節",不過作為一個人的角度來說情緒表達适中也是一種成熟.過激了可能就偏執了.但人又不能失去性情.因為"無性亦無生".

沒有性情就沒有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