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影評,是本人的觀後感,裡面的自我矛盾都是我腦海中時常會想的事情。我一直是看完電影才會去看評論,這樣能讓感動在心中發酵,而有些電影看完不會想看評論,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和昨晚看的《心靈旅途》,看完這樣的電影感動自然會在心中蔓延很久。
話說回來,這部電影看完有些揪心,能看到這樣的愛情給我帶來的感動是很深的,我扪心自問,這樣的經曆不正是我追尋的嗎?
23歲了,隐忍過了高中,膽小過了大學,談及愛情,總是隻在看過電影後自我高潮。步入社會的這兩年,總是告訴自己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是真的是那樣嗎?我所為之奮鬥的又是什麼。
這部電影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兩人在學校中一起度過的日子吧,雖然我仍然沒能感受到兩人之間的羁絆,但是美好也是真的,無論雙方知不知道對方喜歡自己,能喜歡上對方就已經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
一直窺探着别人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終有一天也能找到自己的愛情,這樣一想,一直以來,我竟是如此膽怯。
要說前面的人生給過我這種羁絆的人,真的還就一直沒有,我高中喜歡過一個人,卻在上大學後對他沒了沖動,大一喜歡過一個人,卻又被自己的膽怯阻止了,就像在我的腦海中,感性總被理性按住摩擦。
我也時常會想,自己為什麼不能像電影中的人一樣深情,自己為什麼總會有那麼多的顧慮?難道是因為電影中的人都和自己不一樣嗎,也許是的吧,也許隻有帶入别人那樣時,自己才會感到一切都那麼順其自然,等到自己親身經曆,就像裡面要拿着鐵棒敲同學的主角一樣懦弱。
我喜歡看電影時的自己,但不喜歡現實生活中膽小如鼠的自己,越是洋裝勇敢,越顯得唯唯諾諾。我希望自己能有一次機會徹底改變,我希望這樣的電影能多看一些,将我腦海中原有的認知給擠出去,我希望我能找到長遠的目标,并為之改變,而不是被腦海中的小目标左右自己的行為。
回到這部電影,唯一出彩的就是主角的演出了吧,那種痛心的感覺是真的很真實,看過他之前演的《紅色氣球》,從災難到carry全場,能看出他作為一名演員的認真。
我很大部分時間也是被他的表演拽入劇情的,男二号若即若離的感覺也因此變得很真實,也許是我對短發的好感,他們兩人在一起我就會覺得很美好,搞起暧昧的時候更是心癢癢,但是那種淡淡的憂傷也是一直褪不去。電影中學生趕上火車去别的地方的劇情我是真的搞不懂,《盛夏光年》中也有這樣的橋段,也許和台北的文化有關吧,海邊承載了太多浪漫,來自一個不能随便下河遊泳學生的無知。
先看到電影再聽到《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的朋友不知道會不會覺得很感人,我先聽了這首歌,所以在電影中聽到的時候并沒有很大的感觸,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