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隐
電影《巴山夜雨》獲得第一屆金雞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通過一個小小的船艙,每個人的身世經曆,透視一個時代的寫照。

1980年電影《巴山夜雨》
作家秋實的命運把線索串聯在一起,最終通過“革命者”的覺悟實現了人性與價值觀的回歸。
影片讓人最深刻的是關于留白的使用,雖然是一部隻有79分鐘的電影,但是卻引發了并且給觀衆流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影片當中對于人物表情、眼神的刻畫,對于一些肢體動作的慢鏡頭,都在傳遞大量的信息,一個時代究竟是為什麼讓曆史反複?
最近有一部正在熱映的電視劇叫《清平樂》,在1000年以前的宋代,君臣的交往、政權的使用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可是在千年以後(當然這千年之中也曆經反複),政治或者是說人與人之間的傾軋似乎又顯示了動物的本能,也許正像一句名詞所說的集體無意識,以及有一本書叫《烏合之衆》,在一種狂熱的曆史背景之下,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被時代的浪潮裹挾着,簇擁着往前走,卻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是哪裡,這股浪潮最終沒有東到海,确實頭也不回地拍打在岸上碰撞得粉碎。

2020年電視劇《清平樂》
《巴山夜雨》的故事情節是在一條入川的郵輪上面,在一個促狹的三等船艙裡,幾個人都有着不同的命運,有着不同的經曆與使命。有的人能做獨立思考,為理想,為原則捐軀,有的人在憑着一股革命的熱情執行不知道對錯的決定和命令,有的人曆經坎坷無可奈何,有的人已經完全為現實所屈服……
幸好這艘輪船的掌舵者、船長留有底層的是非觀念,也在最後的關頭,提前讓秋實帶着他的女兒上岸。那一顆小小的蒲公英就是理想的、正确的價值觀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