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映的中國電影《出走的決心》和今年在大陸上映的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都是以處于家庭困境中的女性為主題,講述在丈夫長期的情感壓榨(意版包含家庭暴力)下,經曆内心的糾結反複,最後沖破藩籬走向自由的故事。兩部影片跨越國别(中、意)和故事年代(當代、二戰),在描寫女性突圍之路的這一主題思想上達到了高度一緻。雖然收尾處形式略有不同,但女主人公所由、所曆、所感、所悟、所行如出一轍,異曲同工!
從叙事角度來看,《出走的決心》更顯平實真切,不管是故事過程還是結尾都具有強烈的寫實感。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上映時主人公原型蘇敏正在她駕車環遊中國的旅途中,随後為大衆所熟知,不斷出現在媒體采訪中,她個人的社交媒體也赢得廣泛關注。對比之下,《還有明天》在故事結局的處理上卻耍了一點小小聰明。任何變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同時起作用才會發生,人生選擇亦是如此。《還》的女主内因經受家庭磨難,外因面對舊時戀人遠走高飛的邀約,在故事後程,影片通過交叉剪輯将險象環生、揪人心魄的冒險掙脫氛圍推到高潮,困鳥離籠已如箭在弦上,然而籠門開啟的那一刻離籠之鳥并沒有按照常規邏輯檢票上船遠走高飛,而是在擁擠的排隊人群過後走向“神聖”的政治投票箱,為女性權利自由投上了勇敢而“寶貴”的一票。看起來似乎是經由個人的苦難向為姐妹自由而戰的價值升華,但政治上的正确或者意識維度的升級反而沒有《出》片的樸實更真誠感人,個人觀點這也讓《還》片顯得有點嬌柔有餘真誠不足,其情感剝離猶如在情緒不佳找一個好友傾訴的時候對方長篇累牍宣教一番人生哲理,都正确且有道理,但沒有接納我的情緒緩解我的問題。
從影片藝術處理角度來看,《還有明天》鏡頭語言的使用略勝一籌。日複一日的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晨起開窗時漫舞的灰塵,還是外出往返的街道路邊的圍牆,以至于不同場景不同人物的大特寫,《還》片都試圖以更豐富的視覺語言傳達更多的人物情感講述更豐滿的故事情節。其藝術性表達最直觀的是兩點:黑白片和家暴場景的音樂劇形式表現手法。但是,家暴場面的音樂劇處理形式也有一些疑點,雙人舞蹈以完美配合為追求,而家庭暴力則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侵犯,為何将這兩個矛盾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尤其是當為女兒頂鍋而遭受家暴結束以後,女主反而略帶輕松的跟孩子們說,這樣大家安安心心地吃飯是不是挺好的,以自己被淩辱的代價換取家庭和孩子們風暴後短暫的安甯,這似乎是她的一種主動選擇。

無處不在框架中,無時不在奔赴自由之路上
兩部影片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視覺上無處不在的框架元素。《還有明天》的宣傳海報就是在框架中堅毅奔跑的女主,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鏡框裡的男女主人公早晨醒來的場景,被束縛的亦真亦幻感直舒其意也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調。随後的故事發展中隻要在那個半地下的家庭環境中,女主的背景基本都是門框。鎖住《出走的決心》中女主人公的則是客廳和廚房之間的那道隔窗,家庭場景下鏡頭更多的時候是從客廳拍向廚房,忙碌的女主被鎖定在隔窗的木框裡,并時時接收丈夫通過敲打隔窗玻璃發号的”來碟醋“等各種指令。另外,《出》中使用了陽台這一場景來傳遞女主在困境中尋求自由的憧憬,俯拍鏡頭下在陽台偷得一點自我空間的無助無奈與處于牢籠中一般的束縛掙紮形成一對意味深長的矛盾,給觀影者一種強烈的壓抑和恍惚的感受,當這種壓抑和恍惚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女主下定了“出走的決心”并義無反顧再不回頭。

一個是隐忍女性,一個是家庭巨嬰。陽台的防盜窗牢籠,反而成了壓抑生活喘息的空間。
對應在《還》片中這一矛盾的表達是通過女主往返的那條路,返家途中偷偷藏起私房錢為女兒買婚紗的計劃是她在殘酷的家庭生活中沐浴着的一道希望的曙光。
精神内涵上,毫無疑問,兩部影片都展現了女性的隐忍與堅強,長期的屈從背後是命運的倔強和對人生希望的堅信與追逐。《出走的決心》因了同學聚會的由頭,最後發現好多同齡人自由快樂在“路上”,因此學駕照買汽車,駛上“自由之路”。《還有明天》為了阻止女兒可能走進被控制的婚姻不惜動用“私人關系”讓對她心懷感激卻無以為報的美國大兵炸毀女兒未婚夫家的咖啡館以達到解除婚約的目的。女人忍辱負重,女人委曲求全,女人可以做賢妻良母,女人也可以毀滅一切。
兩部電影的女主角都由重量級演員擔綱。《出走的決心》女主角由柏林國際電影節、金雞獎雙料影後詠梅扮演;《還有明天》主演則由導演寶拉·柯特萊西親自擔綱。成就兩部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