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2016) 半场无战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中场休息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2016)的剧情介绍
本片根据作家本·方丹(BenFountain)的同名小说改编。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2016)的影评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IMDB和豆瓣上有明显的评分差异,前者只有6.2分,后者达到了8.3分,简直差了一个级别。其实李的其他电影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为啥呢?当然,李安电影在中国的高评价,与他作为华人导演的特殊身份 ...
好片子。首先这肯定不是一部商业片,不要把他当成商业片类型片,虽然商业和艺术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然后这部电影已经比一大堆商业片有意思太多了,除开精美的画面,很多台词也很有趣味性。好多人骂这部片子太慢了,不戏剧性,但是我觉得他不戏剧性却 ...
在看完片子后,一股郁结之气难以散去。我问男朋友,这是一个反战电影吗,但为什么又是这样的结局。前排影评道出了观影后的不适感,这不是一个好莱坞式的英雄叙事,也不是一个宫崎骏式的反战故事。李安拍的,是复杂的人生,漩涡般的矛盾。这其中,有人 ...
我看过了不多也不少的战争片。在这之中,比利林恩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不知道因为导演是中国人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虽然拍的是美国兵的事,但我总感觉有种熟悉的感觉。不同于美式战争电影大场面,悲剧内核中掺杂英雄主义,并和诙谐幽默的细节形成冲击, ...
记忆中,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像《战狼2》,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在主角的带领下打败敌人获得胜利,由此我们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但李安的这电影不是,比利·林恩作为一名赴伊拉克战场作战的美国大兵,亲手肉搏刺死了所谓的敌人,由 ...
战争片就不谈正面的观影体验了,在我的标准里直面战争的残酷是底线。本片从头到尾几乎不温不火四平八稳,却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叙事视角真的蛮有新意的,镜头上不断在风声鹤唳的前线与岁月静好的本土之间来回切换,剧情里不断制造“他们竟然在赞美 ...
今天再刷李安的这部战争思考电影,除了在一些剧情细节方面有了新的确认,也是缘由在第一次观影的时候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就是它发生在一种特别纠结的心理状态:战场上生死之间你有没有时间考虑英雄主义。只是机缘巧合,一只被遗落的摄像机记录下了比利“ ...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战片,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对于战争的看法,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
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倒退,当年批判越战的电影可不是这样。一边回放残酷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一边又和战友们打趣说笑,“战友情义”就能让一切的怀疑消解吗?那怀疑的意义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说服,反正我没有。另外一味批评高帧率有什么意义,换成正常帧率内容也不变啊
4K 120帧 RealD3D 将观众瞬间拉近电影里 开启电影的新纪元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 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更是一个男孩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长 短暂的中场休息 却让他意识到更为远大的人生和目标 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吧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林恩对拉拉队女孩只透露出一点离开军队的念头,女孩就瞬间变脸,全然不似刚才甜美的模样。我想起大学时我最喜欢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绝症后用难以听清的口音艰难说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东方人的哲学。其实在人性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看到中间差点悲愤得夺门而出。有人为了6000刀的补贴赌上性命奔赴沙场,有人随便花几万刀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
比利林恩们的痛苦被大众无耻无情地消费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还有各种猥琐的讥讽和挑衅 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 没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 一旦入了军营 就再也出不来了 也许只有战死才是归宿 感谢安叔亲身经历般的120帧4K体验 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