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片子後,一股郁結之氣難以散去。

我問男朋友,這是一個反戰電影嗎,但為什麼又是這樣的結局。

前排影評道出了觀影後的不适感,這不是一個好萊塢式的英雄叙事,也不是一個宮崎駿式的反戰故事。李安拍的,是複雜的人生,漩渦般的矛盾。這其中,有人們對于英雄主義的“幻想”。就像女拉拉隊員,當你是英雄時,你光芒萬丈,當你不是時,你的光芒也随之消失。人們愛的是英雄,是英雄的故事,而不是英雄這個人,更忍受不了英雄是有瑕疵的。
這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反戰故事。縱然有男主姐姐直白無誤地表達出對于戰争的厭惡,但是也有人歡呼于戰争帶來的“好處”。包括體育場的主人,或是中場導演。他們将這些人作為自己的“工具”,這些人對他們不是英雄,或者主要來講不是英雄,二世獲利的手段,商人希望利用他們賺錢,導演希望利用他們呈現出一個好的中場表演效果。我明白,被“工具”化的遠不止此,我卻不想再寫下去。

男主的頭腦中,有兩個小人,一個是主流的選擇,一個是反主流的選擇。觀影後不适的原因,也許不是因為他究竟選了什麼,而是這個選擇的過程,令男主痛苦,也讓在兩小時内和他經曆着同樣這些的我們痛苦。

如果可以,我還是希望世界和平,不願看到戰争中的傷亡,和戰争後的内心傷亡,如果可以。

最後,中文名很妙,“中場戰事”,而非“中場表演”或是“中場休息”,因為對于B小隊來說,他們在這裡所經曆的種種,是另一場,艱難而痛苦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