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2023)的剧情介绍
与丈夫分居多年的小妹,逃避过往,远离故乡苍山,在上海做着家政工作的同时,还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当她经历了异乡生活的艰难种种后,选择重新回到故乡苍山,这时她却发现故乡已改了名字。一个逃避当下的母亲;一个遗忘过去的老人;一个质疑未来的孩子。一段祖孙三人在异乡的生存故事,一趟追寻心灵自由的艰难旅程。
苍山(2023)的影评
文/茹金昨天看的点映场,导演亲临,还有点小荣幸。因为在后面的答疑环节,我直接「怼」了导演。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在场的很多观众都觉得有些疑问,于是有好几个人问导演当时拍这段的原本设定是什么。这个片段里女主小章(郭柯宇饰)在家政雇主画家 ...
北影节第二部,是新人导演张帆导演,郭柯宇主演的《苍山》。电影聚焦于自苍山前往上海务工的中年女性,探讨在城乡迁徙之间人的处境和故乡的逝去。电影的主角身份和影片视角自有高光之处。影片的前半段一度让我想起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电影作品《诗》,郭 ...
苍山的故事在历史中湮灭,名字也是
中了破浪电影团的免费观影,去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影片《苍山》,一直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直到我看到每个人座位上都有的小礼物——大蒜,我才反应过来,莫非拍的是我老家那个苍山?果然,也是一部乡愁片。早知如此,昨晚费劲写那个《乘船而去》影评干啥 ...
特别好,情感很克制。兰陵是大蒜之乡,苍山是它以前的名字。全片有很多大蒜的意象使用,象征着故乡和生命力。我从小常听大人们说,由于在临沂大蒜产量高,犯事进去了除了踩缝纫机,更多的可能是剥大蒜。前不久看新闻,预计2027年底京沪高铁二线会全面通车,在这个通道上的临沂三区九县实现三区八县通高铁,其中包括兰陵。到那时外出打工更加方便,北上北京南下上海,那时的“苍山”会成为更多人的故乡吧。
以苍山县回归更名兰陵县为背景,也把荀子的孝道观予以贴合,荀子认为对父母的孝要从生到死,与片中女主的道德底蕴相扣。但是两姐姐原本就把母亲照顾得很好,也择了老人院,老人亦希望留在苍山,奈何女主执意将母亲接到城市局促的小屋就显得鲁莽,只能归咎于编导执意要表现传统乡村的家庭养老向城市一拖二养老过度,就想做底层养老的社会问题,可基本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没讲透。还有一些完全不可信不可取的情节,尤其是艺术家年三十跑到她家包饺子的离谱。
综合来说在此类影片中算表达挺清晰的那种,光这点就碾压一众假大空的国产剧情片,很好地描绘了一个从未为自己活过的女人包揽了家责的景象,隐忍诸多心中之念可结局并没有触及想象中的期盼,牺牲也没还来一丝欣慰的价值,当终于坦然地返乡落叶归根,熟悉的人都走了,家也变了名字,那个叫苍山的地方永远都回不去,其实如果结尾不着重点题苍山会更顺畅,意图将女人和苍山两个主意结合不做取舍显然让影片的立意很困惑,抛去这点割裂感片还是不错的
我们没人知道她的名字,在家里她是老三,在外人那是幸幸妈,在雇主那她是小章阿姨。没有归处不见来路的中国女人的一生。
蛮有意思的片名翻译,像风像野草,但又喜欢风喜欢野草。女主的世界都是竖线条,画家的世界是横线条,会有交集但最终还是擦肩而过。妈妈剥的苍山大蒜,故乡,是人们永远想逃离但逃离之后无比怀念的地方。怎么说呢挺好的,但就是有些人的撤离理由还能深挖,有这样的人,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不是随便找个老实人结婚的理由回家。
多给一分给年轻的导演。克制的表达,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还是哭出来了。很好看的“闷片”,除了个别人演技有点硬,大部分人都演的很自然,像是本色出演,很贴近生活。故乡,家人,永远催泪的主题,也是很多导演喜欢当作处女座的主题。郭柯宇的声音真好听啊!一个小小bug,出租车上年检好像写的2023,但是苍山改名是2014?
本片又名“归来的决心”,因正好和“出走的决心”相反。从苍山到上海再到苍山,直至苍山被兰陵所取代,不变的惟有女主一直被困在家庭和亲情的各种羁绊之中。导演其实回避了很多戏剧冲突,减法做多了离现实生活就远了。PS发现导演还有一个同名短片“苍山”,感觉本片的体量确实更适合做成中短片。
故乡是否可以回得去,又是否需要回去,个体的漂泊,出走,或者安置,不管生活与时代的浪潮如何,总是要往前走,电影有一种平淡的诗意,沉稳的韧性,如同影片中有趣的故乡意象,又如同英文片名like winds,like weeds。很喜欢片子中的某个时刻和一句台词,可能不是太被别人在意,但击中了我:不要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