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全球十强名单已出。

中国送选的《哪吒》OUT出局,十强名单中,有五部电影来自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影节之王”。可以想见,为什么每年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待戛纳电影节片单,又是为什么那么多女明星想去蹭红毯。

十强名单如下

↓↓↓

...

...

不过戛纳电影节的片子一直偏向于“艺术性”,也一直保留着自己剑走偏锋的态度,比如《寄生虫》,别看它叙事流畅,视听丰富,但其实它也是一个内核颇为“悲剧主义”的类型电影。

而在今年的戛纳片单上,还有各路影评人极力夸赞的《悲惨世界》、肯·洛奇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昆汀的《好莱坞往事》、马力克的《隐秘的生活》,以及让全影迷集体高潮的《燃烧女子的肖像》。

...

泰伦斯·马力克《隐秘的生活》

当初法国官方选送《悲惨世界》参战奥斯卡时,很多人都很不解为什么不选送《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电影戛纳首映后,一直都好评如潮,甚至被称作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其中两位女主角也被视作影后热门人选。

...

导演及两位女主角

可结果却出人意料,本片只收获了一个“最佳编剧奖”。

豆瓣上8.5分,清一色的好评,更加勾起了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可在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它能俘获大部分人的心,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当时戛纳评审团并未把“最佳女演员”颁给其中两位女主演。

...

坦白说,这部电影很好,但我就是无感。

电影一直都是“私人”的秘密小站,你有权力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部电影,“共情”这种感性的词汇并不适用于所有电影,但我要说的是,在一部电影完成度很高,却并未打动人的情况下,它依然算不上一部好电影。

但这也是纯属我个人的看法,毕竟很多人都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我们在艺术认知上不得不承认它的出色,这就像你不一定会喜欢伯格曼或者戈达尔,但当你听到他们的名字时,一定会不明觉厉。

...

...

...

《燃烧女子的肖像》体现的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我首先要阐述的观点。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所以在我们不断加深对电影的了解时,总觉得自己还很浅薄,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但所有艺术,无论你是什么派别,无论你是什么主义,都不能脱离“情感的表达”,电影最邪乎,它是所有艺术的集成,却也是所有艺术的“伪装”,在其中,一定要与“人”产生联系。

...

那么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没有打动我?

 在托德·海因斯的《卡罗尔》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尼·玛拉隐藏在冰山下的火种在燃烧,最后的一眼,凝聚了太多人物的情感,海因斯用他细腻的镜头捕捉到了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意识。

又比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将生活化的叙事作为人物成长的铺陈,若即若离的朦胧感使我们陷入到沉醉的感情世界中。

...

《卡罗尔》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可《燃烧女子的肖像》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导演从叙事到镜头、从文本到主题、从内涵到刻画都很精准,但它缺少了一种“流动感”,这是致命的一点。

...

它所有的构成都很迷人,几乎无配乐的场景渲染,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不断蔓延,摄影构图服装色彩的运用,都能够促使观众享受其中。

而且导演并无太多留白,用流畅的叙事来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但可惜的是,我们总渴望在电影中找到出其不意之感,或许你能猜到结局,但过程却尤为重要。

整部电影在过程的设计中毫无灵动感,更像是一篇高分作文,你却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灵魂。

...

...

...

它的故事很简单,17世纪的法国,年轻女画家玛莉安收到委托,帮一位富家小姐完成一幅肖像画,两人在小岛上度过了短暂的时光,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两人慢慢心生烈火,但现实却不得不将她们分开,成全一段独属于她们俩的“禁忌回忆”。

...

同性题材的影片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导演把本以为的“伦理道德”作为文本的框架,加入两人之间的行为语言,结尾落点以“离别”画上句号,便以为是一部同性佳作。

电影的前半段是极其流畅的,毫无多余的镜头,让观众迅速走进17世纪的风景油画之中,想一探两个女人的孤独情事。

...

但后半段却极为失控沉闷,用没完没了的裸戏和吻戏来堆叠成两人情感的升温,却不知在镜头背后只是空无的视觉表达,内心毫无波澜,因为它没有一个强烈的支撑点,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太熟悉了,总希望能够看到更为特别的桥段。

导演不仅没有把两人心理的变化过程细腻的加以刻画,还反复用环境来衬托出人物的矛盾,这刻意明显的转折让我觉得不适。

...

但有人会持反驳意见,这是肯定的,在这一部没有男性角色,实为“女权主义”的电影中,人们会把“同理心”放大,尤其当最后一个两分钟的定格特写镜头聚焦在人物脸上时,他们会把情感的天平自动调整,随着人物的哭泣声而慢慢变得柔软,这是毋庸置疑的,导演很会抓住观众的G点,可是这样的G点和女演员的表演却有些失真,缺少铺垫和微妙的感官体验。

所以那些“女性压迫”“女性互助”的主旨也都在一片“姬情”中被完全覆灭了。

...

我们大可以参考《卡罗尔》和《阿黛尔的生活》来对比《燃烧女子的肖像》,你会发现前两者的好是因为它们给予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而后者,我所认为没有灵魂的说辞源于我能看到这一切,而多余感受的成分又还能有多少呢?

唯一记得的或许是那段人声伴奏“阿卡贝拉”和裙摆被火种缠身,逐渐燃烧的女人在黑夜中独自伫立。仅此而已,再无其他。

...

当然,诚如我所说,它的出色体现在每一帧定格上,这依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剩余的,全看每个人的情感共鸣。

这似乎也是神奇的一点,当一部电影做到如此精准,却吸引不了你时,你会重新思考电影应该是怎样的?

侯麦从不精准,但我们却能被他吸引,昆汀从不工整,我们却爱他的任性。

...

或许《燃烧女子的肖像》留给我最大的感慨是:当我们有了电影本身,我们还应该拥有什么?

这无疑也是电影留给这个时代的命题,我们也只能燃烧在热爱之中,清冷于现实之间了。

...

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