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一次听说许知远这个名字还是在我买的那份《作文素材》上,他和马东的访谈炒得沸沸扬扬。他被那一届网友黑得惨不忍睹,油腻、邋遢、直男癌是人们给他贴上的标签,也是人们热衷于在他身上消费的话题。

不过当时还是知之甚少,许知远真正意义上走进我的世界,形成一个不带有任何符号化的人,还是在《十三邀》中。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真人秀节目,但我觉得它给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许知远。

...

节目开头就是他那句经典的开场白:带着偏见看世界。我想他所谓的偏见是与大众文化相隔离的冷静思考,他其实一直都想做一个视野的旁观者。

但现实却不是他所预料的,迈入大众视野的他高傲不羁,一下受到了很多人的嘲弄,一直嫌弃大众文化的他第一次被大众嫌弃。

首先是他的外形,他的外貌在这个节目中一如既往的不太好看,审美好像也有些致命。半长发油头,小眼睛黑镜框,平时牛仔裤兜里还揣本书,活脱脱一个屌丝模样。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焦点,不修边幅,萎靡不振的老男人的帽子直接扣到了他头上。不过节目从头至尾,他也还是那样,没什么变化。很多时候,许知远身上有种莫名的近乎古板的执拗。

...

然后他的节目也没被多少人看好,因为太尴尬了,就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种尬聊的氛围。他不算一个很好的访谈者,也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一般主持人都会的“打圆场”“打太极”他都不会,大部分时间都在冷场。他的形象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是偏执、咄咄逼人,抛出一个问题,然后把对方强行地拉入自己的语言系统和逻辑体系中,而他的问题往往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这样娱乐先行的现代化社会,他却一直在追问世界的意义,他问嘉宾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挣扎,有什么样的坚持?而这些在观众面前都成了旧社会文人身上的迂腐和矫情,带着明显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

...

很多人说他太自恋了,许知远自恋吗?我记得我以前和朋友谈论过这个话题,她不太喜欢许知远,她说许知远是那种他渴望有人和他想法相似,如果真的有很多他又会不太高兴的那种公知。她说的没错,许知远其实一直都沉浸或者说是迷恋于那种小众的精英意识形态中,他本质上是自恋的,这一点不可否认。这种自恋几乎贯穿了他的言行,他宣称大众文化呈现粗鄙化,一瞬间点燃了群众的怒火,他也一下被推至风口浪尖。

至于人们的愤怒,我觉得更多的像是是被戳穿后的恼羞成怒。在21世纪的今天,九年义务制教育已是普及化,文盲之类的情况已经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自认为也算是新时代新城市的优质青年了,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把握互联网+的脉搏成了努力追求的事。而这个时候许知远来告诉他们,你们根本就算不上精致,你们热衷的文化节目不过是一场笑剧,讨论着前人谈剩的话题,你们自以为的中产精英不过也是层自我矫饰。

没人会喜欢这份“忠告”,大家在思考前已经选择了否定,许知远这番言辞带给他们的焦虑太大了,这份焦虑不光关于他们的知识本身,还有他们的身份和社会价值,一下戳破了他们良好的自我感知。

我当初觉得许知远太傻,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一样。其实真相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盛行,娱乐至上的文化宗旨,碎片化的阅读都在彰显着时代的浮躁与混乱,但只有他指出来,那个皇帝没穿衣服。

他的声音尴尬,别扭,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这就是许知远,坦诚直率得像个中二时期的孩子。他的《十三邀》实际上没有那么糟,但媒体人为制造话题而将镜头恶意剪辑,说到底那还是片面化的。它没看到双方在交流时那种智慧的碰撞,仅仅抓住些细枝末节大做文章。访谈的状态或许是尴尬的,彼此的不适应,但他们也在这种对峙中接纳对方,就像罗胖和许知远,很多观点上两人的想法几乎截然相反,但不妨碍两人的深入交流。

许知远的交谈是纯粹的,他从不会为了节目效果而抖一些机灵或包袱,戏谑会降低谈话的质量,所以他宁愿尬着留点思考空间。而节目也因为他的这种不妥协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没有像一般的访谈节目,询问嘉宾经历,总结人生成功模式这样千篇一律的套路。他试图探寻的是背后更为深沉的东西,可能有时候是嘉宾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心世界。

他的为人也是纯粹的,他身上保留着很纯粹的少年感,那种不被岁月侵蚀的年轻。

当年一篇《庸众的胜利》招惹到了韩寒粉丝,他说这种迷狂反衬的是大国内在的苍白、可悲和浅薄,一下成为群众靶心。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依旧没学会妥协和讨好。

还有次有趣的是他与俞飞鸿那次对话,节目开始前他紧张不安,过程中他更是坦言自己曾经梦见过对方。直率到让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

...

...


这样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很难去定义他的,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仅仅是他被夸张化的一面。

旧时文人身上的那种清高、孤傲在他的身上依旧可寻觅踪迹,马东也在访谈中说他的底色是愤怒。执拗、矛盾、偏执,成了他的性格色彩。他执着于唱他的挽歌,怀疑大众文化,渴望探寻。

他努力在做那个往回看的人,他是理性的,古典的,绅士的。传统的文人气质和知识思想赋予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感,与之俱来的还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

无论是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还是金宇澄的《繁花》,古今中外,我们都能看到知识分子将人文情怀,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融进了言辞创作中。改造世界,开发明智是他们认定的价值标准,也是他们的人生方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然而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是知识分子的悲剧宿命,他们在精神上是流亡且不得归宿的。时代的局限,民智的不开化是他们前进的巨大阻力,却也是他们需要改变的东西。所以,这条路以前可能有很多人走,后来不断地有人放弃了,大家觉得还是顺着大众走得快一点。许知远自己也说过:“坚守严肃意味着要承受被嘲弄的危险。”

虽然说到底他还是个理想主义者,想凭借已经之力纠正偏离的轨道,但幸好的是他在反思,在发声,在仔细看这个时代的弊病。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萤火力微,足够多后,不也能染成灯塔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