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意思的一部作品,顶级的制作、快速切换的镜头、密集的台词,在细节与整体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点,使它既没有成为一种艺术,也没有沦为一种商业,它处于二者之间,是传统美国电影被现代化革新的一个新形态,当然,黑白影像的运用其实没有特别的必要,暴露出了影像层面的极大问题,一是色调并非纯粹黑白电影美学,它更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太技术化的产物,二是影像的质感很弱,相对弱化了电影精心设计的一场场富有特色的镜头与群戏的融合,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黑白感觉,比冷战的影像质感差很多,更别提当代一些更艺术化的数字影像,我觉得芬奇对影像的色彩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敏感,才会犯这种低级但致命的错误,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位以影像作为电影基础的影迷,我可能会很不喜欢它的色调与黑白艺术感的缺失,技术滥用带来影像整体从基础层面被我判了死刑,我觉得好莱坞有必要警醒这个错误。剧本来说,我喜欢它中后段,前面我认为还有精简的空间,这个剧本不如社交网络,因为它试图承载太多观点,但电影不是刻意追求表达观点的艺术,它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从这部作品里看到的是一种均衡,试图去均衡太多东西,形成一种主线的观点,我不认为它错,但我认为芬奇的长处只是被相对的发挥,实际上丢掉了一种重心。就是这部作品它被分散平衡而没有被凝聚有所侧重,归根结底,还是剧本制作层面有些刻意实现了这种电影化而非艺术化的设计。影像色调调成华丽的彩色效果更佳,总体来说,芬奇的长处还是一如既往在里头,就是犯了太多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脱离纯粹艺术的一种工业技术制作与创作!技术盖过艺术表达。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技术正在控制和侵犯我们的隐私,但它远不止于此...
总是超前于时代的大卫柯南伯格遭遇审美与电影思维日趋简单的主流影迷,豆瓣低分之谜,显然可以理解。这个时代的伟大的导演们要是能从豆瓣拿到高分,一定是观众发了疯。柯南伯格依旧掌握着技术发展对我们迷恋与求索真实的不可控性,尽管过去那些最超现 ...
在死亡面前,人性无所遁形!
人之将死,一切未被满足的现实都被淹没在步步紧逼的死亡和日渐膨胀的幻想里,放大的欲望成为抵抗死亡唯一的尊严和体面。我还蛮喜欢它切入教授主体的视角,“衰老”当真极其可怕,更可怕的是,这种临死前把自己的人性和欲望剖得明明白白的抵抗终究只是 ...
表演无关道德!
第二次看,视角会更成熟。叙事上,我认为这部作品画了一个很中式的“○”,除了依旧没有彻底被解答或者她就只应该是如此的汉娜,它让所有其他人物的存在和行为都给出了基于这个题材本身比较合适的一个解答。题材上,它关于集中营,关于大屠杀,其实承 ...
相对还是很满意的一部剧情片!
剧本,导演,演员发挥都很好,男女主演我都挺喜欢的,即便是发挥空间小一点的男演员其实他也给出了一些很独特的东西,这是一个内心我认为还是很天真的一个男人。当然它是一部女性为主的电影,而女演员也显而易见的拿出了一年一见的最佳表演或者至少是 ...
模仿《黑天鹅》的失败之作!
有惊喜,但是更多的还是可惜。我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等一个时刻它能告诉我它不是在借鉴《黑天鹅》,但是很可惜,从镜子砸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完了,果然如此。剧本上,它其实没有照搬黑天鹅的整体叙事方式,国内的题材其实也没有办法去彻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