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提到《穿普拉达的女王》,想必很多人的反应都是“女生穿衣搭配的经典教科书”或者“珠光宝气的时尚界近距离展示”。

实际上,如果仅仅是这样,这部十四年前的“广告片”也不会在豆瓣获得五十万+人次的评分后,仍然保持8.1的较高评分了。

那么,今天我们不谈时尚,只谈职场。

...

你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素养


剧情伊始,便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安迪,阴差阳错进入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天桥》给总编米兰达当助手。但这份“女生都会为之发疯”的工作,安迪却并不感兴趣,她更希望成为一名记者,“我不会一直留在时尚界,我不会因为这份工作改变自己”。

她抱着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穿着露出衬衫一角的宽松臃肿的蓝色毛衣,颜色灰暗的格裙下搭配着黑色的裤袜和低跟的普通皮鞋,并谢绝了同事拿来的高跟鞋。直到进行新品服饰选拔时,负责人拿着两条腰带,前来询问米兰达的意见。而笑出声的安迪面对同事们聚集的目光,说出了心里话:“你知道,这两条腰带对我而言几乎一模一样。”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起来只有头部不同的两条腰带或许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处于时尚前沿的业内人士而言,这不仅是无知的体现,更是对本职工作的松懈。一向尖酸刻薄的米兰达即刻驳斥了安迪:

“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你以为你是按自己的意思认真地选出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蓝色也不是青绿色或琉璃色,实际上它是天蓝色的,而你从没搞清这个事实。”

“而实际上你也不知道,从2002年Oscar de la Rent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然后我记得,伊夫·圣·朗洛也随之展示了天蓝色的军服系列,很快的,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它就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流行到街头,然后就看到你在廉价的卖场里买了它。事实上,这种天蓝色,耗费了上百万美元的资本还涉及到了无数岗位的工作,还有为之付出的难以计算的心血……”

“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和时尚产业毫无关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穿的衣服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就是从这一堆玩意儿里。”

...

米兰达的这段斥责堪称全剧的经典一幕。这让观众们从一开始对安迪“不染铅华”的支持中清醒过来,意识到安迪其实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倘若安迪选择了做记者,也许她依然需要为了工作改变自己的着装习惯,那为什么仅仅是因为“时尚工作”就要拒绝自己的改变呢?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负责。

而真正促使安迪转变思想的事件,是她在有飓风的时候没有找到飞机把米兰达从迈阿密送回纽约,被米兰达失望的斥责。流着泪的安迪去找前辈奈杰尔抱怨,却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回复,“安迪,现实点,你根本没有努力,你在抱怨……你不知道这里员工的艰辛,更糟糕的是,你根本不在乎。在这里,更多人是热爱这份工作,而你是被迫的。你还抱怨她为什么不亲吻你的额头,每天给你的作业批个金色五角星。”

被前辈点醒的安迪,终于明白了这份工作的神圣与重要性。她开始减肥、学会搭配、努力满足上司的所有要求,真正的融入了这个圈子,甚至做的比米兰达要求的还要完善优秀,以至于当她问米兰达是否还有别的要求时,连挑剔的米兰达也只能回答一句“That’s all (就这些吧)”。

...

无论安迪后期是否决定继续留在时尚行业,如何平衡事业与情感的比重,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性的职场人,从一个连品牌名都需要对方拼写出来的小白,成长为熟悉所有重要设计师摄影师服装师甚至高端餐厅的熟手,这不是由华美的项链手镯和高级定制的名牌礼服带来的,而是她一次次被同事讥讽和上司指责后用无数的泪水和汗水换来的职场素质与能力,这才是《天桥》杂志对安迪真正珍贵的指导与培养。

一万个小时


在片中,安迪曾经和前辈奈杰尔抱怨自己缺乏自由的时间,“我的个人生活岌岌可危。”而奈杰尔回答道:“彼此彼此,亲爱的,这说明你的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了。等你的个人生活化为乌有的时候,记得通知我一声,这说明你要被提升了。”这样的语句当然有过度偏激之嫌,但我们必须承认,拼搏事业确实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可以想象,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的米兰达,具有多么精准的眼光和高端的专业水平。

...

我们可以指责她过于冷酷无情,面对新来的助手咄咄逼人,利用昔日同事后毫无愧疚;可以指责她永远把工作摆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感情的经营;可以指责她在团队前流露出的独裁气质以及有时的任性之举。

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否认米兰达的专业性。港台地区把片名中的“女王”一词替换为“恶魔”,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米兰达几近于“不疯魔,不成活”的登峰造极的态度和行为。她决定把事业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去追求时尚行业的顶级。所以就算她一句话就放弃三十万美元的库存商品,一个表情就让设计师更换了全部的服装方案,却始终是巴黎时装秀的焦点人物,始终拥有愿与她共进退的一流顶尖团队。

因为任何业内人士都承认米兰达对时尚的热爱和造诣,承认她独一无二的业内地位,承认她具有的专业能力足以作为业界的领头羊,她是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是时尚潮流的掌门人。

初衷是否值得,只有你才能判断


但是安迪没有成为下一个米兰达。

她拥有不错的天赋,也拥有最好的培养环境。但是她缺少重要的一点——热爱。

在影片的最后,米兰达对安迪说:“我在你身上看到很多与我相似的地方,你能看透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你会为自己做出选择……别傻了,每一个人都想过这种生活。”而这句话才是真正的点醒了安迪。

...

在安迪刚刚入职时,在米兰达面前,安迪直言不讳:“我来纽约想成为一名记者。”她曾经担任《西北日报》主编、获得全国大学记者竞赛的头名、连续揭露校工团的不法剥削……很显然,初期的安迪更希望成为一名记者。而在最后,听到米兰达定论的安迪洒脱地扔掉了手机,决定辞职。她选择用一支笔去书写世界,而不是用珠宝首饰来装点美丽。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安迪最后的选择,认为安迪应当坚持下去,她已经经受了重重考验:上司的苛刻、同事的嘲讽、朋友的离开……历经千辛万苦才成为了米兰达的首席助手,就这样放弃,值得吗,仅仅为了所谓的回归初心?

还有人认为,初衷是可以改变的,安迪就算一开始对时尚行业不感兴趣,也可以在任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培养自己对一个行业的热爱,这并不是违背初衷。

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们都不是安迪。

对于安迪来说,做记者比做助手更让她感到快乐,那么这个选择对于她来说就是值得的。我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判断安迪的选择是否妥当,不由让人想到中国古代那个著名的反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

安迪和米兰达要比我们大部分人清醒得多。米兰达选择放弃一切的工作,她不后悔。而安迪不愿意接受时尚界黑暗的部分,所以她选择去做记者,她也不后悔。这当然具有影视作品的理想化色彩,但是这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呢。我们一方面希望获得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地位,一方面又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无法兼顾的,但是我们往往又缺乏足够的果断和魄力。于是我们反复犹豫,承受煎熬,这才是我们很多痛苦的根源。

《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上映已有十四年,但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它展示出的不仅仅是里面美轮美奂的场景,珠光宝气的道具,剪裁得体的服饰,更是对待一份职业的正确态度,专业性对于职场新人的重要,以及回归初心的美好期待。

除去时尚元素,值得我们仔细学习的,还有很多。而影片自身也是一个典型范例——影片中的穿搭能够在十四年后仍然经久不衰,这部“广告片”电影的专业性,恐怕也没有人会怀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