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狩猎》是一部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斯·米科尔森主演上映于2012年的丹麦电影。电影讲述了绯闻、谎言、仇恨和怀疑的传闻足以毁掉一个人的故事。

...

情节并不曲折,故事却耐人寻味——造成男主成为小镇排挤对象的不过是小女孩报复性的谎言,一个恶作剧。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发现毁掉一个人,竟如此简单。

如果不是冲着“丹麦最性感的男人”麦斯·米科尔森,中国观众则亲切地称他为“拔叔”(他饰演的“吃人狂魔汉尼拔”早已成为荧幕经典),我想这辈子是不可能再看第二遍的,太虐了。

孩子是天使,但天使也会撒谎

 

电影的开头是温馨的,尽显丹麦小镇的乡野气息。画风清俊,男主卢卡斯和一群伙伴在江边跳水,营造出一种欢乐气氛。作为一名已退休的教师,年过四十的卢卡斯在托儿所帮忙照看孩子。

卢卡斯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与托儿所的小孩打成一片。他遇到了朋友的女儿克拉儿,出于好意,把迷路的克拉儿送回家。克拉儿的父母对孩子缺少足够的关爱,对于卢卡斯的关怀,小女孩的心中多了一份莫名的情愫。

...

“我注意方向,你注意线条。”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下,早熟的克拉儿喜欢上了卢卡斯。在亲吻卢卡斯被拒“亲嘴只限于爸妈”,手工画成的“心”被退回时,克拉儿因爱生恨。

她对园长说,她讨厌卢卡斯,甚至报复性的话令人误会卢卡斯性侵了她。似乎虐心电影,都印证了现在有多好,后面有多惨的结局。

大人们认为小孩子不会说谎,纯洁无暇,却忘了小孩子也会凭自己的情绪趋利避轻,编造谎言。而大人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意识到什么是谎言以及将要承担的后果。

...

如果说,克拉儿为了面子,无中生有捏造了事实,那么园长与心理医生则充当了舆论的发酵者。当克拉儿意识到事态严重时,面对大人们的询问,表现出害怕不安,甚至否认曾经对园长说过的话。

但现实中最为可悲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小孩不会说谎,也没必要说谎。园长与心理医生认为克拉儿是出于惊恐,直至诱导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才让她出去玩。

人们只相信他们所臆想的,所听到的,执拗于自己所判断的。在证据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就对外部公布卢卡斯是一名恋童癖。

但不要忘了,天真无邪更伤人无形。不知道后果的严重,一脸无辜的“胡说八道”往往更令人信服。

可怕的不是熊孩子的童言无忌,而是大们不加思索的信以为真。我们判断一个人撒谎时,总会想Ta为什么要撒谎?

多留意身边,你会发现小孩不仅会撒谎,还善于伪装。朋友谈及小时候与哥哥争宠,就会诬陷说哥哥欺负了她。这时候,父母往往会把哥哥揍一顿,在他们潜意识里弱势的一方即代表正义。

成年人撒谎才需要理由,小孩子撒谎全凭喜恶。电影中出现更多的是“小孩不会撒谎”“她没必要撒谎”,却忘了小孩无知到连谎言是什么都不知道。

人言可畏,舆论亦能杀人

 

1935年阮玲玉不堪舆论自杀后,整个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为之震惊。鲁迅先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论人言可畏》,文章如是说:“她们的死不过像是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卢卡斯,难得争取到儿子的抚养权,并有一个相爱的女友。他本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但一切都毁了。克拉儿的父亲大胡子,不再与他称兄道弟,女友也开始怀疑疏远。

传闻继续在小镇上发酵,人们对他议论纷纷,评头论足。北欧丹麦,一个在我们印象中有着童话王国(得益于安徒生)的和平之地尚且如此,就更别提谣言满天,阅读量为王的网络世界了。

...

“可笑呐,写出来的真实故事往往比故事本身更精彩。”一位笔友的自叙,说不尽的辛酸讽刺。

《海蒂与爷爷》中,不受村民待见的爷爷被谣传曾经杀过人,也确实吓坏了海蒂。爷爷平静地说:“人们喜欢讨论邪恶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判断,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智者?生活中许多看似合情合理的表象,背后却是荒谬绝伦的真相。

卢卡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恶意对待,甚至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园长通知了所有家长,就连小孩有尿床、头疼、噩梦等症状都被怀疑与卢卡斯的性侵有关。

儿子马库斯被警告不许到超市买东西,他们也不会再做卢卡斯一家的生意。大胡子赶走了前来为父亲澄清事实的马库斯,临走前马库斯嘶声大喊:“一群蠢货。”

...

只有他,至始至终相信父亲,并为父亲寻找证据。因为父亲即将出庭审讯,没有证据将会被宣判罪名成立。最终,卢卡斯被无罪释放,不过没有人会完全相信一个有“前科”的人。

晚间被人砸碎玻璃,爱犬芬妮被人杀死,悲愤的儿子更是扬言要杀死他们。超市的人驱赶卢卡斯,还把他打了一顿,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厌恶。

大胡子一家停车看向步履蹒跚的马库斯,克拉儿好奇地问:“他怎么变成这样。”是什么造成了卢卡斯这副惨样,女孩的妈妈摇了摇头。

小孩的无知,大人的恶性诱导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

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自然看透一切,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无形中也成为了帮凶。每个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充当着正义的法官,自以为做着好事。

只凭借网上的几张图,各类造谣者的断章取义,就妄加猜测去评论,去发表所谓正义的言辞。可笑吧,然而一点也不可笑。即使后来被澄清了,他们也会摆摆手:“我们也是出于好意,尽一份绵薄之力。”

最可恶的是打着“善意”的幌子,像是“一切都为你好”的说辞,给人一种即使错了也错得很对的感觉。但千万别忘了,无论初衷是什么,伤害已成事实。

谣言或许会过去,

伤疤却永远无法复原如初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无论是打开弹幕,还是今日头条的评论,总能看到一些三观不正的言论竟也能获得许多点赞。一些无良大V凭空捏造的文章,竟然也会成为爆文,受到读者赞赏。

在赞赏的读者中自然有三观不正的人,但也不乏不明事理但满腔热血的爱国人士。疫情当下,在网上快速传播甚至被人们频频转发到朋友圈的文章也有不少是子虚乌有的杜撰。

谣言虽不可杜绝,但即使不具备分辨能力,也该深知散布谣言的危害。我们虽然不能奔赴前线,但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不妄加猜测,不散布谣言,不引起社会恐慌也是对社会作出的一种贡献。

在教堂里,卢卡斯质问大胡子,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影视开头,就埋下了伏笔。作为好朋友,深知卢卡斯一说谎就会眨眼睛。从卢卡斯的眼中,大胡子看到了不被信任的委屈,以及愤怒。

...

谣言很容易散播,想要完全辟谣却绝非易事。“恋童癖”这个称号将会在人们的心中烙下印记,卢卡斯背地里也会被好事者加油添醋大肆渲染一番。

镇上的人如同旁观者,对他们来说事实的真相是怎样已经不重要了,反正卢卡斯已经充当了那只“恋童癖”的替罪羔羊。人们只需找到正义的宣泄口,把情绪宣泄出来。

虽然,他们最终和解了,但生活中受的创伤如同拔出钉子满是疮孔的窟窿。在儿子的成年礼上,一声枪响差点要了卢卡斯的命。开枪的人是谁,意外走火还是蓄意谋杀?

不过一切都不再重要,枪声也把我们从男主沉冤得雪的喜悦中惊醒过来。谣言传久了,谣言也会成为事实;先入为主的“真相”不会轻易被推翻。

谣言止于智者,会停止,但不会消失。

...

看着眼前的小鹿,卢卡斯的眼神多了几分悲悯,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放下了手中的枪,仿佛自己就是那头不伤人却随时会被舆论狩猎的“替罪羔羊”。

许多人观看这部虐心电影,总联会想到国际巨星迈克尔·杰克逊。MJ生前有两次被指控性侵男童,第一次被指控因为长时间的纠纷令他身心疲倦,而选择庭外和解,赔偿了2200万美元。

第二次性侵是十年后,不过这时的MJ不再妥协,最终被无罪释放。两次指控让MJ不仅事业受创,精神更受备受折磨。

...

MJ死后,当年指控他性侵的两名男童承认MJ从未在他们身上有任何不恰当的行为,一切不过是受亲人教唆谋取暴利。很难相信,即使MJ死后仍有人为了利益,拍摄“纪录片”《Leaving Neverland》(离开梦幻岛)。

他们是这样介绍的:“《离开梦幻岛》讲述的是两位7岁和10岁的男孩曾与迈克尔·杰克逊有长期友好关系,现在他们已经30多岁,他们要讲诉如何被迈克尔·杰克逊性侵以及达成和解。”

这引发了舆论哗然,也遭到全球歌迷的抵制。很难相信,MJ在去世后还不得安宁,也可见为了利益,造谣者可以毫无道德底限。

悲剧的背后,是细思极恐的教训

 

克拉儿会说出报复性的谎言,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她缺乏足够的关注,处于边缘。她说出令园长震惊的话,是因为哥哥和朋友毫不忌讳地在她面前讨论色情图片。

作为一个小孩,属于弱势群体。在人们先入为主的思维中,天平更倾向弱势一方。不明事理的吃瓜群众,口诛笔伐,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不知被打脸了多少次。

...

不堪舆论“饿死女儿”选择自杀的父亲背后,是女儿患有厌食症;前一秒还是火爆全网的奔驰车维权女主,下一秒就成了调查对象;疫情之下,连“白岩松对话钟南山院士”子虚乌有的日期都被传得人尽皆知……

面对谣言漫天飞,真假难辨的信息时,我们能做的是“让新闻再飞会儿”。不要让我们前一秒还在积极帮忙转发,下一秒就成了散布谣言的帮凶。

三人成虎,多少人葬送在谣言的风浪中。我们不会冷眼旁观,姑息有损社会风气的败类,但我们也不绝妄加揣测,让平白无辜的人遭受莫须有的罪名。

每个人都应遵循自己的心,抛开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你在网络上看似一次情绪化的点赞评论,不加证实的转发都有可能推波助澜,成为舆论的洪荒猛兽。

凛冬将至,没有人能幸免,唯有自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