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是一部值得看,也值得讨论的电影。很遗憾在这个年度大烂片扎堆的十二月,相对优秀的《棒!少年》却还没得到足够的热度。
这篇文章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下这部电影,也重点想和看过电影的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它的不足之处。
剧情梗概
《棒!少年》名义上是一部纪录片,得到了第14届FIRST最佳纪录片奖。电影故事发生在前国家棒球队队长退役后创办的爱心棒球基地,这是一个将职业棒球运动与救助贫困青少年相结合的项目。因为资金有限,坐落在北京昌平区的村落中。

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少年被带来这个基地,希望通过职业棒球训练给这些孩子们创造一个可期的未来,也希望这些贫困孩子们能给中国的职业棒球运动创造一个未来。
故事的主角是棒球基地的教练和孩子们,又主要是其中马虎和小双两位。


孩子们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带着一些性格上的问题,也在棒球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着。
而故事两条主线是,这些少年们组成的“强棒天使队”得到机会赴美国参加世界性的少年棒球联盟比赛,另一条线是伴随着北京的规划改造,“爱心棒球基地”要被拆除了……


观影体验
去看电影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纯粹是看到评分高才临时去的。电影排片很少,不好买票。但没料到去到影院时,发现几乎满座。还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去的。
最后一幕,当小双在大树下,高举手指倒数五四三二一时,电影戛然而止,《再见 hip hop》的音乐声响起。我很喜欢这首歌,喜欢功夫胖和派克特,因此坐着听到了最后,回头一看还有几位观众也在静静看着闭幕,想必对电影的评价是好的。
希望读到这里,对这部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去电影院看了。
整体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但接下来将重点讨论我作为观众感受到的不足之处。
电影还是纪录片?
我一直称《棒!少年》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因为尽管绝大多数镜头是纪录式的捕捉(也有个别镜头明显的补拍),但导演的存在感已超出了我内心纪录片的阈值。
其实早就没有所谓“纪录片”了,大多数纪录片都为了迎合市场而强调故事性、强调观影体验,而不顾真相的删减编排素材,刻意塑造角色,颠倒顺序编织故事……
《棒!少年》的故事是基本流畅的。但有一些情节明显删减掉了上下文、或调整了顺序、还有个别镜头的补拍(比如打架那段,明显补拍)。这就不免让人感知到导演的存在,感知到导演为了塑造角色、突出特点,做了片面化陈述。比如被刻画为内向、易挫败的小双,在片尾也一个人逃出训练基地回老家,要去跟XX为了孤儿权益问题而“打架”。
由于片中的角色也是现实中的人,为了有利于故事性而给他们贴上简化的标签,让我多少有些不舒服。但我明白只有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才能最大化有利于剧中的孩子、爱心基地、拍摄团队等各方。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大部分的素材是非常真实而鲜活的。孩子们的真实情感,无论愤怒、恐惧、无助、开心、惊讶、彷徨、懊恼,都是任何演技派无法“表演”出来的。


我只是感慨跟拍了两年,优质素材难道还不够多?需要补拍镜头的剧情就那么重要,宁愿损害真实感也要掺杂进去吗?
中国的《棒球英豪》?别忘了《闪光少女》的教训
之所以导演在塑造角色上刀斧痕迹趋重,在我看来是因为预设的创作主题和实际素材的偏差导致的。
“纪录片”的导演在捕捉素材时,心里都会准备好若干线索和提纲,拍摄每一条线索的镜头语言,都是有其叙事逻辑的。相信他们还会有定期的创作会议,来协调实际素材背后的叙事主线、角色人设的走向。
《棒!少年》从标题上看,就呼应了《摔跤吧!爸爸》这一类作品的故事主线。简单来说,就是《变形记》+山鸡变凤凰的主题,这也是“职业运动”类题材的一般主题,《一球成名》就是典范。
因此《棒!少年》的素材走向,明显贯穿两个主题,一个是马虎、小双两个问题儿童的成长和蜕变,另一条则是这个由问题少年组成的“强棒天使队”从北京市郊走上美国国际少年棒球赛场,似乎要一棒成名。这个叙事逻辑在前半部分电影里都是顺利的。
导演有非常敏锐的“眼睛”,有大量个人艺术色彩浓厚的镜头语言,拍的不是角色而是景象,来作为“旁白”讲述一些事情。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一群身着棒球服装(时代感、潮流感),穿行在满是淤泥、拆迁的城中村一座即将被拆除的棒球场,矗立在一片杂乱的建筑工地马虎回家时,公路两边耸立的巨大风力发电机强棒少年队坐在公交车上,车窗上反射出来的美国行人一群少年们在美国的海滩上狂奔,双脚激起浪花




导演的技术水平是很高超的,但电影剧情的后半段开始出现崩裂。观众们原以为会有一个精彩的棒球比赛场面,而孩子们一棒成名;可现实却是几个潦草的镜头之后,孩子们输掉了比赛回家。小双因为懊恼没有抓住机会,而泣不成声。故事从《夺冠》《一球成名》式的节奏,跌回了残酷的现实,昌平基地被拆迁,70多岁的教练师爷目含泪光;而小双因为家中长辈得了癌症,一个人逃回老家,不愿离开大伯。
这种故事逻辑的转折本应该是非常巧妙、精彩的,对主题有一个反向的升华。但问题在于,前期素材的拍摄明显没有按这种思路去筹备,镜头语言、背景音乐里并未凝聚足够的隐忧作为暗线,更像是乐观派一头撞到墙上才发现走歪了路,而不是一种知其难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
我作为观众的猜想,是电影主创方始终走在职业竞技体育的叙事思路上,两年拍摄结束凑不出符合预设主题的故事线,才做了结构性的调整。好在这个调整是有素材的,因为爱心基地的故事伴随着中国16年后发展模式的反复变化,许多时代性的线索(拆迁、房地产)都被记录了下来。
可这个主题调整并不坚决,始终还是在迎合一棒成名的思路,所以才在成品展现上出现了叙事断裂。
而在我看来最糟糕的一环是《棒!少年》的宣发,两个宣传片完全是按《摔跤吧!爸爸》或《一球成名》那样的思路剪辑的。所有的宣传都在暗示着 “棒球题材”和“山鸡变凤凰”,“叫板命运”

而实际上是,《棒!少年》的“棒球”篇幅极少,而导演明显缺乏棒球运动的叙事逻辑与镜头语言训练,不知道观众最期待的镜头是什么,没有拍出一个稍稍好看的比赛场景。我很担心冲着棒球来看的观众,因为货不对板而愤怒。
另一方面,山鸡变凤凰的逻辑占到了 4/5 的篇幅,然后急转直下,电影主题是什么?相信许多观众是感受不明确的,残缺的。宣发还反复把“强棒少年队”去往美国比赛当成最大的悬念,怕对观众误导还不够吗?这部电影作为职业体育题材,并没有立起来,用这个眼光看它,它是失败的。
《棒!少年》毕竟整体而言是部好电影,我很担心它重蹈当年《闪光少女》的覆辙,宣发完全搞错了电影主旨,用一个中二的宣传方向去误导观众,又自以为是地以为媚俗能够成功,不料被品位日趋成熟的观众群体抛弃,适得其反。到时候就算“集体下跪”也挽救不了一部好电影票房的沉沦。

《棒!少年》合适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作为观众,我觉得主创在电影主题上反复摇摆、最终也不坚定,导致电影最后完成质量有瑕疵。然而本人在电影上的创作能力为0,没有资格说能给出更好的方案。但仍想给出一种个人化的思路,供导演和观众参考。
一句话点题,我觉得《棒!少年》的人文精神可以称之为“棒球朋克”。一方面是“棒球”作为美日等发达国家,最高大上的精英化职业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则是“强棒天使队”这些贫困孩子们所处的 low life。两者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让我们设想回到《棒!少年》的拍摄过程中,素材中浮现的主题其实有很多可讲的,大概有这么几条:
马虎从问题少年向强棒少年的成长,类似《变形记》、《灌篮少年》,最终落到爱上棒球70岁传奇教练张锦新,帮助少年们成长的故事(教练,我想打球!)爱心基地创始人孙岭峰等人,为了把棒球和扶助贫困儿女结合,各种经营上的艰苦备至职业棒球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边缘化马虎、小双等少年出生就遭遇的艰难与贫困,暴露社会角落被遗忘的疮疤通过在职业体育运动中成名,改变人生与命运
其中最最糟糕的一种思路,就是最后一条,所谓“一球成名”。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里,上至精英、下至贫民对“体育明星”的追捧,犹如古希腊对角斗士的追捧一样。既是对运动员极端的商品化、物化,又是资产阶级成功学的典范。

他们用极少数 “天才”从底层爬起锦标主义的罕见成功,来麻痹绝大多数深陷困境的平民。你之所以不成功,因为你没有 “天才”(gift,talent),你没有他们努力,怪的不是这个社会。所以美国的穷人出现了一种极其反常的物质主义文化,许多人收入低下、朝不保夕,甫一拿到工资却先去买一双几百上千美元的名贵球鞋,而不是去改善生活或投资自身的成长,更不用说改变社会了。
所以《一球成名》、《当幸福来敲门》等电影,主角往往都是少数族裔。它们是资本主义洗脑流水线上生产的《武训传》标品。即便是阿米尔汗《摔跤吧!爸爸》与女权、父权问题结合得那么好,结尾也是让人一头雾水:女摔跤手的励志拼搏对女权最大的贡献,居然是让更多的女孩子去学摔跤???还嫌卷得不够吗??

而经历过革命洗礼的中国人,早就不再习惯 “金榜题名”式的个人崇拜了。
我们的运动题材影视作品,强调的往往不是个人天才,而是集体荣誉、拼搏精神、集体奋斗。几十年的好莱坞轰炸都未能改变这一新民族性,《流浪地球》在集体主义审美上获得的一致好评就是例子。
《棒!少年》无论宣发还是主线都透露着一球成名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不如煤老板的互联网投资”影响,结果还货不对板,无疑是电影主要的瑕疵。
如果把这条铜臭味的主线给丢掉,反而其它几条线索全都呈现了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共振。那就是珍惜所爱,害怕被遗忘、害怕边缘化:
职业棒球:中国的职业棒球是边缘化的,很多人(包括我)喜爱这个运动,但它在文化上的小众与物质层面的高成本(要有一个球场才能玩得起来),使得其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所以才有剧中一千万盖起来的棒球场,两年就要拆了盖房子的背景。
爱心基地的创业者:爱心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退役后放着体育公司百万年薪的副总不做,艰难经商经营了这个棒球训练基地的项目。棒球使他的人生从一个小流氓(自述)变成了为国争光的棒球队长。退役了后,他不愿自己的棒球生涯、中国的棒球事业就此边缘化,所以他要努力创业。结果到电影结尾时刻,他还突发心脏病,可基地还面临着无处可去、经营困难的窘境
师爷老教练:孩子们的“师爷”张锦新作为中国棒球的传奇教练,年近七旬,身体行动不便(夜里要用机器按摩膝盖)。但没有接受年龄导致的边缘化,仍然想为棒球事业出一份力,仍在这里教育一群掀砖揭瓦的问题儿童们,想把他们导上正规,成为中国职棒的后继军
棒球少年马虎:年幼母亲挨打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不愿回家,被长辈拉扯大。从小好勇斗狠,成了当地的小痞子王,“大家都怕我”,眼看要走上邪路。被带到青训基地后三天两头和人打架吵架,没人爱理他。他晚上害怕一个人睡觉,会哭着去求师爷帮他。他要通过棒球上的努力,重新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棒球少年小双: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的小双,双胞胎兄弟被母亲遗弃,送人时因为自己太瘦弱对方不要,留下了哥哥。他本来可能被就地埋掉,却被大伯抚养长大。来到棒球基地成为了主力投手,但总是缺乏一种自信的拼劲。最后得知长辈得癌症,他一个人从基地逃回老家,不愿再回基地。他在小山丘顶的大树上要大伯上来,大伯坐在地里埋头抽着烟,小双在树下高喊“大伯,你不能不要我!”

所有的故事线索在同一个主题上共鸣,那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未能带上棒球和这些贫困儿童。我们的所爱(孩子、棒球、事业、家人)正在被时代的逻辑“遗忘”着,而我们不愿接受这种“遗忘”,想拼尽努力把它保护好(孩子、棒球、事业、家人)。而这共同的希望,凝结成了一个“爱心基地”的项目。大家在这个基地里感受到了昙花一现的希望(电影的逻辑哈,不是指现实),但又面对着现实的残酷……
所以本质上,《棒!少年》不应该是一个《一球成名》式的喜剧,而应该是周星驰《少林足球》式(功夫,没搞头了)的悲剧。只不过周星驰特色的荒诞主义悲剧,能够用一个超现实的童话来掩盖残酷的结局。
纪录片风格的《棒!少年》,则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留白,爱心基地进退两难,已经得到转变的马虎、和可能重回沉沦的小双,两人的命运和中国棒球事业一样前途未卜。让荧幕前的观众产生共情,一起希望能把光明付给这些拼搏的人们。

所以当电影结尾用上了《再见!hip hop》这首歌作为主题曲,我认为导演们是确定了这个思路的。只可惜贯穿始终、而又无法成立的“一球成名”思路,尤其是还把这个思路作为宣发的主题,扯断了真实主题逻辑上的一致性。电影尽管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完成度仍觉不够,让我颇感遗憾。
结语
走出电影院时,我脑海里还是小双在大树下,满脸灿烂而迷惘的笑容,高举着手指倒数五四三二一,电影戛然而止,《再见!hip hop》歌声响起的一幕。
这时身边有人高喊“羊蝎子火锅,啤酒免费”把我拉回了现实,一抬头天空飘起了北京的初雪,明显冷了许多。打工人都不容易啊。
我非常感谢导演,觉得棒球爱心基地也好,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录片也好,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份让自己感觉到骄傲的事业,无论它是否能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