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很好看,如果硬要一句話讓人看懂它,那就是 “郎朗版的阿甘正傳”,接 “郎朗”這個人的故事,講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時代變遷。

電影語言非常姜文。隻不過不那麼喜歡姜文風格的朋友,不見得受得住他那魔幻現實主義表達手法的轟炸。這次魔幻現實主義的強度,接近當初的《一步之遙》,節奏上沒有《一步之遙》那麼激進,但技巧之娴熟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先舉一個例子:

郎朗父母把郎朗帶到北京的小房間時,兩個人在讨論規劃的時候,背景裡的小郎朗一直邊彈鋼琴邊旋轉。那琴憑什麼帶着個人自己轉圈圈呢?

這一幕堪比 《一步之遙》裡馬走日見武六,推開書房就來到了郵輪上。姜文不斷利用觀衆視聽焦點之外的空間,用 “不可能存在” 的奇幻方式來傳遞訊息。簡單來說,導演一直在用超現實的台詞和鏡頭,給觀衆營造一種緻幻的抽離感;用來剝離觀衆對劇情的理性思考,而在感受上做傳遞。這樣一些不方便明講,不需要明講的訊息,反而能更豐滿地傳遞出來。

魔幻現實主義和音樂這個主題又是契合的,音樂本身是一種語言,裡面有高山流水,也有下裡巴人;有缱绻眷戀、也有心碎欲絕;有金剛怒目,也有危機四伏。大部分人雖然聽不懂,但能感受得到。姜文的電影就是這樣,如夢似幻,他想要讓你聽不懂,但感受得到。

當你意識到他的這些小技巧時,就能捕捉到大量有效的訊息,傳遞着姜文不愛直白去講的内容。

比如鄰居因為郎朗彈鋼琴擾民報警,警察來見郎國任時,背景裡練琴的郎朗彈的應該是 《血染的風采》,結果北京警察一看他的身份,馬上就親如兄弟,把郎朗當兒子。電影一句台詞不用,就把一套人物關系講清楚了。

又比如電影裡郎朗離開國家去求學時,被升降機吊在空中給幾棟樓的人彈琴,彈的不是外國人的經典名曲,而是 《浏陽河》、《黃河大合唱》。從 現實中郎朗 也演出過浏陽河、黃河協奏曲,化用到他出國前的這一幕;在浏陽河出了個什麼人之後,幾棟樓的人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這意思也是再清楚不過了。

整部電影到處都是這種表達手法,郎朗都成年了,他爸打電話回家還是用轉盤座機接電話,他媽媽(馬麗飾演)永遠是坐在話務機前接線的電話工;最後郎朗演出時鏡頭掃過的老師們,全部是郎朗童年時的樣子。

而且這部電影明明原著是郎朗的自傳,可主角郎朗就是一個虎娃,傻愣愣的,根本不讓觀衆帶入他的情感和思考。所有鏡頭語言都在解構 “郎朗” 這個主角的主體性,而電影真正讓觀衆帶入的是郎朗的父親郎國任,也就是 “郎朗的命運和曆史定位,應該是什麼” 這個視角。

導演用電影視聽語言制造這種抽離感,背後想要談論的嚴肅主題是什麼呢?

以往的姜文電影,主題晦澀,我們還需要猜,這次《你行!你上!》完全不用猜,實在是太明顯了。這就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探索之路。

都沒啥隐喻,都是明喻了。

“郎朗” 隐喻着中國的未來,“鋼琴” 這個舶來品,則隐喻着 “工業化”。

電影從父母第一次送郎朗去學鋼琴開始,用仰拍鏡頭呈現了大雪紛飛中的毛主席揮手像的正面,郎朗父子在毛主席像的指導下前進。

後來學琴遇挫,郎朗父子又在大雪紛飛中,在毛主席揮手像的背面,背着他老人家走了回頭路。

這個隐喻,和電影《鋼的琴》也是一脈相承的。一個行将破敗的東北工廠,一群下崗職工,在廁所裡開組織生活會,讨論鋼琴天才郎朗的前途。最重要的結論是,“郎朗” 學 “鋼琴”,不能由他爹這個拉二胡的人來教。

電影裡郎朗的第一任老師,在改革開放初期,那個精英人才拼命外逃到美國的時代背景下,抛下郎朗出國了。電影不深究這一點,用 “我也要對孩子好” 這種喜劇的方式一筆帶過。郎朗的第二個老師,在某個 “打砸搶” 的時代被自己的學生批判了,她害怕郎朗也是這樣的人,說郎朗 “手不适合彈鋼琴”。嗯……就像 “中國人不适合搞工業” 一樣。

這是電影第一段的戲劇沖突——不教

随着第三任、第四任老師幫助下,郎朗超過德國了,又超過日本了,電影進入了第二個關鍵的沖突:誰是 “郎朗” 的 “總設計師”,郎朗的成就是來自教他的 “伯樂們”,還是來自他的基因、他的勤奮?

接下來是電影的第三段戲劇沖突,“郎朗” 的上限在哪裡?在歐美人主導的 “鋼琴” 世界裡,華人是有天花闆的,那天花闆的上面是什麼?

電影裡的郎國任,犧牲自己的一切,隻為了一件事。這件事與其說是望子成龍,不如說是幫助他兒子打破一切第三方對他的定義,打破一切束縛他的邊界。這裡既包括老師、也包括鋼琴圈捧明星的經濟邏輯、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雖然郎朗一直和郎國任沖突不斷,最終郎朗是 信任他父親的。用電影裡的台詞中,父子之間不能鬧分裂。那麼郎國任隐喻的是什麼,也呼之欲出了。

“你行!你上!” 的電影标題裡沒有問号。這不是質疑,不是反問,而是 “你既然行就應該上”,是《邪不壓正》裡李天然有了自己兒子後應該說的話。

所以我說觀衆要快速理解這部電影是什麼主題,把它理解成 阿甘正傳就好了。用一個虎頭虎腦的傻小子的故事,勾串起一個大時代。而且兩部電影,都出自于各自國家,各不相同的保守主義價值觀(無褒貶)。

這部電影是好看的。至于它所反映出來的價值觀,觀衆或有臧否,但問一句 “天花闆上還有什麼”,恐怕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吧?

我個人隻是驚訝這部電影這麼姜文 (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又這麼不姜文 (過于直白)。估計姜文到了今天這個江湖地位,思想已經擺脫了左右搖擺,找到了他感覺舒服的位置,可以相對盡情地做表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