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乔丽华的作品《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昨天,我们了解到朱安的家世,朱家虽然当年富贵,但后来也是景消人散。
那么作为朱家的长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朱安是如何与鲁迅定下婚约的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老大姑娘”的婚事

作为旧社会女性,朱安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她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了苦涩的一生。

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还得从1898年前后说起。

那时候,鲁迅的母亲鲁瑞丧夫不久,小儿子椿寿又夭折,连遭打击,她的心情非常低落。

这一时期,鲁瑞的远方妯娌谦少奶奶时常过来邀鲁瑞看戏、打麻将,给了鲁瑞不少安慰。

妇人们在一起,难免会聊及儿女的终身大事,谁家的女儿长得俊,谁家的公子门第好,大家互相打探,交换信息。

就是在这段时间,鲁瑞为自己的大儿子相中了丁家弄朱家台门的安姑娘。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已知道,有人为朱安叹息,并且假设说,当初她如果另嫁他人、相夫教子,人生或许是另一番境况。

乔丽华却认为,这桩婚事的缔结看似偶然,但细究一番,其实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必然因素:

首先,周朱两家谈婚论嫁的时候还没有“鲁迅”,朱安要嫁的,是周家台门里周福清的长孙——周树人。

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要到N(指南京)进K(指江南陆军学堂附设的矿务铁道学堂)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使得原本的小康之家走向破落的缘由是,祖父周福清犯下科场行贿大案,之后被关押牢狱,父亲周伯宜又病故。

鲁迅的母亲鲁瑞一个人支撑着整个家,非常艰辛。

其次,朱家也有出于现实的考量。

那个时候,朱安已经二十岁,因为“生而颖慧,工女红,守礼法,父母爱之不啻掌上珠”,在择偶一事上格外挑剔。

挑来捡去,不知不觉就到了二十岁。

在当时的年代,这个岁数还待字闺中,就会被称为“老大姑娘”。

人们会猜测,老大姑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才会从“奇货可居”转为“削价抛出”的境遇,此时再想挽人做媒,就只能屈配填房。

朱耀庭夫妇不愿意女儿受委屈,成为人家的填房,去给人当后母,因此不得不降低了标准,只希望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周家虽然破落了,但怎么说也是去做原配夫人,终归体面些。

只是朱耀庭万万没有想到,“原配夫人”这四个字,自此成为了贴在女儿身上一辈子的标签。

除此之外,朱家与周家本来就是姻亲。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及的一位远房叔祖,他的夫人蓝太太是从丁家弄嫁过来的,恰好就是朱安的姑太太。

因此,安姑娘嫁给周家台门,也算是亲上加亲。

有了这层关系,蓝太太的儿媳谦少奶奶便从中牵线搭桥,这桩门当户对的婚事一拍即合。

确定婚约

按照绍兴当地的风俗,男女两家一旦订婚,就要进行几道不可省去的程序。

这一过程,被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记载在了日记中。

第一道程序是出口,这是双方家长经由媒人说项,表示同意婚事后进行的一道程序。

江南二月,春寒料峭,周作人陪同家族中几位长辈,以及蓝太太的兄弟朱霞汀一起乘船游玩。

名义上是游玩,实则是互相交流、了解、商讨子女婚事的一个过程。

在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郎情妾意是蹊径,家长相中才是常态。

1899年二月,周家出了求帖,朱家回了允帖,婚约确定,再无反悔。

第二道程序是请庚,由男方向女方家里问询姑娘的生辰八字;

再将男女双方的生辰送到当地的择日店家,请他们排八字,在此基础上确定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吉日。

不知什么原因,周家隔了两年,直到1901年正月,才履行这道程序,询问安姑娘的生辰八字。

当时,鲁迅已回学堂,周作人特地写信,将此“喜讯”告知兄长。

这一时期,周家还有另外一件喜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被监禁八年之久后,得友人帮忙,终于获准释放。

一时间,周家可谓双喜临门。

第三道程序是文定,男方向女方发送彩礼,让其置办嫁妆,同时送上写有婚期吉日的帖子。

因为鲁迅本人在南京读书,这些应酬场面都由二弟周作人出面,他便将相关琐事写在日记中。

而关于文定的日期,日记中却不见记载,因此成为一个悬案。

后来的事实是,鲁迅去日本留学,朱安等了整整七年,两个人才从订婚走到结婚这一步骤。

却不知,这之后是更加漫长的等待与幻想,乃至无望。

礼尚往来

自从缔结了婚约,朱安和鲁迅的婚事就算落听了。在这期间,两家亲友也会进行礼尚往来的活动。

定下婚约后,正值清明时节,周朱两家雇了大船去看戏,浩浩荡荡十几人。

从早晨到半夜,大家兴致盎然。归途中,雨打乌篷船,平添了一份情趣。

第二天出游的规模更大些,周作人自己对这日记有过一番注解:

“那一次看戏接连两天,共有两只大船,男人的一只里面的人名已见于日记,女人坐的一只船还要大些,鲁老太太之外,有谦少奶奶和她的姑蓝太太,她家的茹妈及其女毛姑,蓝太太的内侄女。”

可谓呼朋引伴,很是热闹,气氛也刚刚好。

另外一次,同行的人当中有长妈妈,就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过的替他买来《山海经》的阿长。

原本是周朱两家愉快的联谊活动,后来意外发生了一件悲恸之事——长妈妈在船上因癫痫病发作而猝死。

因为这件意外,后面的事情乱了套,大家都盼着台上的戏早点演完,船只松动,可以各自回家。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虽然不见得再会有人发羊癫疯,但开船看戏却差不多自此终止了。

在这之前,朱家已应允了周家的求婚,而周家隔了整整两年才人去丁家弄请庚,有人不禁猜测,其中缘由或许跟长妈妈的意外去世有关。

不管怎样,两家人依旧保持礼尚往来。

时间到了1901年,朱家有长辈过生日,周作人去送贺礼。之后周家有人办寿宴,朱耀庭亲自来拜寿。

也许,他想趁此机会把婚期定下来。这一年,他家的安姑娘已经23岁,不能再拖下去了。

遗憾的是,朱耀庭后来在从江西返回浙江的途中去世,没能看到女儿出嫁。

这桩婚事由鲁迅母亲做主包办,后来迁居北京后,她对同住四合院的人提及过,言辞之间或许含有悔意:

“当时我为大先生订了亲,事后才告诉大先生。

他当时虽然有些勉强,但认为我既做了主,就没有坚决反对,也许他信任我,认为我给他找的人,总不会错。”

1902年,鲁迅去往日本留学,和朱安的婚事只好暂时搁置一旁。

留学期间,鲁迅也曾回国探亲,但他并没有完成结婚这项任务。

就这样一直拖延着,耽搁着,从订下婚约的那天起,朱安从20岁,一直等到了28岁。

今日共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朱安与鲁迅签订婚约的缘起,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意外与波折。

无论如何,两个人最终还是要履行订下的婚约。

那么结婚当天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