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太空题材电影有一种莫名的痴迷,似乎拥有高度近视的双眼注定难以掩盖一颗渴望凝视浩瀚星空的心灵。

曾几何时,沉迷于对宇宙起源以及星辰湮灭的探索,满脑子装着光速飞行的超时空幻想。

如今,生活的现实压力早已把灰色脑细胞中多余的杂念压榨得消失了踪影,只是偶而在一部电影或是一首乐曲之后,才能依稀的扰动一丝如烟似云般的幻念。

即便如此,也是一种难得的回忆与感伤……

就像我固执的认为2012年最棒的电影是《普罗米修斯》、2013年是《地心引力》一样,我会把2014年心目中的NO.1留给《星际穿越》。不为别的,只为那童年的梦想能以一种影像化的方式得以实现所带来的深深感动。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星际穿越》能够重映,以满足我重温昔日感动的心愿。

6年之后,当我们已经远离影院长达半年之久时,幸福突然来敲门了。我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心理迎接着它的降临。

为什么我这么喜爱《星际穿越》呢?是因为这是诺兰大神仅有的科幻题材电影么?

我想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它披在科幻外衣下的那一颗“孤独”的内核击中了我的心灵。

除开纯商业目的的太空猎奇电影,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太空科幻片都在讲述“孤独”二字。

《地心引力》中的桑德拉·布洛克,万籁俱寂中失去同伴后的绝望性孤独;

《火星救援》中的马特·达蒙,一种百无聊赖的乐观性孤独;

《异形:契约》中的迈克尔·法斯宾德,渴望神性附体的造物者式孤独;

《太空旅客》中的克里斯·帕拉特,必须面对几十年单身的生理心理双孤独;

《月球》中的山姆·洛克威尔,只能自己与自己说话的克隆式孤独;

《星际探索》中的汤米·李·琼斯与布拉德·皮特,理性主义者与感性主义者互相无法理解的孤独……

为什么大家都爱用太空科幻片来作为“孤独”情绪的载体?

因为宇宙渺无边际、空虚寂寥,无限放大了人们心中的悲伤与寂寞。

宇宙的无限大与个体的有限小在空间上形成了对比;

星辰的不计其数与同伴的小于等于一也在数量上造成了反差;

太空失重的轻灵与宇航服的沉重又在重量上形成了对比;

星际间距离以光年计与人类的寿命在时间上再一次造成了反差……

这一切都在各种维度上令仰望星空的人无意间激发了哲学思考。在太空深处的航天器中,宇航员唯一的心灵指向便只会是——孤独。

然而,真正将“孤独”这个内涵发挥到极致的,还是《星际穿越》。

理查德·耶茨写过一本《十一种孤独》,让我用电影的大致时间顺序来梳理一下:

第一种孤独:人类的孤独

当自然生态被破坏到无法挽回的程度,地球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农作物陆续染上枯萎病并绝种,地球陷入沙尘暴与饥荒笼罩的末日恐慌。

我们被神抛弃了么?

不可一世的人类终于被卑微的孤独感碾压得喘不过气来。

第二种孤独:无人机的孤独

造物主抛弃了人类,人类也抛弃了自己的造物——无人机,虽然看上去是不得已。

那架印度空军的无人机已经形单影只飞了十年,我们是否能感同身受它的孤独?

“你要拿它做什么?”

“让它做些对社会有用的事。”

“就不能放它走吗?它又没伤害任何人。”

“这东西也得学会适应,就像我们一样……”

第三种孤独:基础科学的孤独

当农业成为整个地球至关重要的支柱产业,理论物理与天文学变得一无是处。人们不在关心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甚至认为许多年前的阿波罗登月也是一场骗局。

基础科学变得没落与孤清,不被人理解,视为毫无现实意义的资源浪费。

科学无用论让理工男库珀感到孤独与无奈,但他坚信与自己一样热爱科学的女儿墨菲才是人类的未来。

第四种孤独:少年墨菲的孤独

少年墨菲面对着亲情上的孤独,母亲早逝,父亲准备星际远航不知何时归来。墨菲试图用“幽灵”传递的神秘信息“留下”来挽留父亲,被拒后对他产生了怨恨。

这是一种幼稚的孤独感,往往被成人世界忽视,然而它所蕴藏的“爱”恰恰被未来人类所洞察,成为了那把拯救人类的关键钥匙。

第五种孤独:拉撒路计划的孤独

在布兰德教授眼中,拯救人类的出路,是拉撒路计划。

以圣经中拉撒路复活的典故命名,寓意着此项计划置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也为后续Plan B的揭示埋下伏笔。

拉撒路计划的希望非常渺茫,NASA几乎是孤注一掷用仅剩的财力去完成这最后一搏。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缩!”——狄兰·托马斯

这是绝望之下少部分人类最后的咆哮,最后的垂死挣扎……

它不被人理解,甘冒被世人唾骂的罪名,只为完成人类生命延续的最后抗争。

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需要无所畏惧、毫无牵挂的独行者去赴命。

这条路充满艰险与不确定性,更可怕的是它注定了……孤独。

第七种孤独:曼恩博士的孤独

曼恩博士是拉撒路计划中最杰出、勇敢的前行者,他孤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星球,在给养即将耗尽之时让自己进入休眠状态,没有设定醒来的时间,可谓视死如归。

然而,当他被唤醒后所发生的一切又是那么的反转。曼恩博士变得懦弱与邪恶了么?

很难这样定义,当大多数人处于那种境地(独自呆在外星球那么多年),都会产生同样的求生欲,又或者被称之为邪念。

这是一种很容易被人理解的生理心理双孤独,也是“孤独”的本意与常规状态。

“孤独与被隔离,是超越人类可以承受的痛苦。”——儒勒·凡尔纳

第八种孤独:成年墨菲的孤独

当长大成人后的墨菲从布兰德教授那里得知Plan B之后,她代表整个地球人类表达出极端的愤怒。

这是一种被无情抛弃之后的集体孤独感,无助、无奈、极度绝望。

第九种孤独:库珀的孤独

在星际探索中,其他宇航员都义无反顾,只有库珀是孤独的。他惦记着返回地球,完成对女儿许下的重逢承诺。这也是拉撒路计划最初没有选择他的理由。

然而,当地球陷入绝望,人类的爱才是无穷动力。库珀心中的父爱让他担起了远航拯救人类的使命,这也是他最终投身拉撒路计划的缘由。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了质量足够大的物体可以影响光行进的路线从而扭曲时空的理论,以此推论——引力异常的星球可以影响时间维度,相对于地球时间被缩短了,即传说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而如果天体的质量大到足以吸引光线无法逃逸,那便是“黑洞”,时间接近于停滞。未来的人类利用“黑洞”这个时空舱来拯救过去面临危机时刻的地球。

库珀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地球度过了七八十年,在此期间儿子毕业并结婚生子,女儿成长但一直未能原谅自己,老父亲去世了,孙子夭折,女儿继承了布兰德教授的遗志,儿子儿媳离世,女儿变成了耋耄老人躺在病床上……

中年父亲目送年老女儿(这究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黑发人送白发人?)离世,何其悲怆?何其孤独?

女儿表面记恨父亲,内心却矢志不渝的等待“幽灵”(父亲)的归来,却始终无法向旁人解释这不可思议的一切,何其坚韧?何其孤独?

但当告别一幕来临时,墨菲却鼓励父亲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去拯救另一份“孤独”……

第十种孤独:布兰德博士的孤独

“她还在太空里,在搭建营地,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星系,也许她现在正在准备去睡一个长觉,沐浴着新太阳的光芒,在我们的新家……”

看着片尾布兰德博士那坚定又不失迷离的眼神,我不禁为她感到心酸,孤身一人的她需要等待多少年,才能盼来库珀与她的重逢呢?

“时间”让万事万物在它的面前变得无比渺小,却让我们的真挚感情变得无垠伟大。

第十一种孤独:观众的孤独

虽然诺兰电影的评分都很高,但在中国的票房却一直不算太好。《星际穿越》也是如此,叫好不叫座。

一听说是涉及相对论的科幻片,一大帮女性观众便从“想看”中将它拉黑了;

再加上诺兰一贯的烧脑,一大票只喜欢漫威与开心麻花的爆米花粉丝也纷纷离场;

环顾影厅,就只剩下了一班技术宅、悬疑控与诺兰铁杆粉。偶尔一两个女性观众,还是被男朋友生拉硬拽骗进来的。

原本我可以让喜欢数理化与科幻小说的儿子陪我来看复映的,虽然一年前我已经推荐他在家里看过本片了,但读初二的他去了学校参加基础学科夏令营。

于是我像很多观众一样,一个人走进了影厅,配合隔座卖票的梅花桩制度,显得格外的和谐。

这种观影很孤独么?

很孤独,却也很享受。

理由一:影片伊始,当汉斯·季默那熟悉的配乐在IMAX影厅轰然响起,沙发都共鸣颤抖,我激动到扭曲变形的面容无人能察觉;

理由二:2014年影片第一次在国内上映时,我女儿刚出生。6年后,当再次看到库珀在太空中望着屏幕中的女儿痛哭流涕的画面时,我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观影感受。当我在影厅偷偷落泪时,一个人观影显得不那么尴尬。

理由三:当影片推进到库珀在五维空间里拍打着书架,高喊“让他留下,墨菲。”“不!别让我离开,墨菲!”“No!No!No!”时,我决堤的泪海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

生来自我,便注定你我生来孤独。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孤独感始终会潜藏内心伴随你我左右。

不管俗世喧嚣、社会纷繁,也不管你朋友再多、终日应酬,孤独一直铭刻在那里,铁一般的坚硬。

也许寂寞安静时,它更容易浮出水面,华丽丽的在脑海平面上起舞,唤起一行行泪水冲刷脸颊。

但更可怕的是喧闹中内心莫名的空虚与孤独,仿佛世间一切都与你无关,万千众人都与你无缘,没人能理解你、读懂你,何其孤独,何其悲哀。

而独自置身于茫茫宇宙,更是将孤独感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随之而来的便是无边无际的惊慌、无助与绝望。

可换一个角度,这绝对的寂静与空旷也正是你欣赏这旷世美景的绝佳时机,这短暂的孤独也许是你能看到世间美景的唯一时刻。

放下一切,抚平心境,在万籁俱寂中品位寂寥的日出、日落、宇宙流逝与璀璨星河,享受这难得的孤独。

置身于黑暗中的影厅,同样如此。

我在影院里享受这难得的孤独,这一次,得感谢诺兰的《星际穿越》。

“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他若无法享受孤独,就不会喜爱自由,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

我喜爱诺兰,因为英国文学专业毕业的他,写出了我最喜欢的烧脑故事结构;

我喜爱诺兰,因为他钟爱IMAX格式,却从不拍3D电影,对于高度近视的我来说,这不啻为福音;

我喜爱诺兰,因为不管他用悬疑片、科幻片、战争片还是超级英雄片的外衣包裹电影,内核里始终是能引发我高度共鸣的情感故事;

我喜爱诺兰,因为他坚持能实拍的绝不用CG,他有自己的做事原则,我也是;

我喜爱诺兰,因为他是红绿色盲,我也……

牛顿第三定律:想要达到目的,总得留下点什么。

走出影厅,我达到了目的,也留下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