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片子缘起于幸收养了小铃。不少人以为幸是出于同情心、怜悯、慈爱使然,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日本人的报恩情节。

日本人最怕麻烦别人,欠了情和债,一定要报恩。从天皇的皇恩,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到平时日常交往中的一些小恩小惠,哪怕小到一颗烟,一杯酒。

从片头阳子想让小铃读悼词,幸觉得不合适,再到山顶上三姊妹对小铃照顾父亲说感谢,背后隐含的是幸觉得因为父亲的离去,家庭的破裂,自己作为子女没能尽到赡养父亲的义务。而这一切,却都被年幼的小玲担了下来,所以觉得她们三姊妹都欠了小铃的,这才有了收养小铃的缘起。这也是一种偿债。

《菊与刀》中讲到:“日本人的伦理有一个基本原则,即男男女女生来就受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所以“孝成了一项不得不履行的义务,某人的父母哪怕不足取,哪怕破坏他的幸福,他也不能不尽孝。“

也才有了后面幸与小玲在一起做饭时,小铃替拆散别人家庭的妈妈说对不起,而幸却为了谢小铃送了爸爸最后一程说对不起。

幸为什么要选择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职业,还是因为那个“欠”,她欠爸爸一份赡养的情,一份报答养育之恩的情,这是她内心里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个缺憾,所以她选择送更多的老人最后一程来偿还,来让自己得一个心安。

网友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爸爸都把孩子们抛弃了,孩子还愧疚自己没能为爸爸养老送终?除了孝的义务,这还要谈到日本人的等级制度,以及天皇、父权为大的文化。

在日本,对上一辈人是绝对尊敬的,尤其是对父亲。和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忠和孝一样。日本的家庭中,女子是要从父、从夫、从兄长的,而且在以前,女子在家庭中地位也比较低,所以在影片中,即使父母对家庭的破裂都有责任,但大笔墨渲染的是对父亲的怀念,从不同子女的回忆碎片中,慢慢勾勒出父亲的温柔、为女儿做好吃的、钓鱼、陪孩子爬山的正面形象。

而对母亲,和阳子,则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态度。有的只有怨恨,和正面的冲突与顶嘴,幸为什么执着于承担起照顾妹妹们的责任,一定程度上也是想弥补妈妈在这个家庭里的空缺吧。说到这,导演为什么让孩子们住在老屋,也是一个隐喻。

老屋意味着回忆和过去。在幸的心里,那个过去的家庭是残缺的,所以,她才想着去重建,即使给不了妹妹们爸爸,也可以弥补一下妈妈的空缺。而幸的责任感,是整部电影的一抹亮色,女性的独立,是从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开始的。

不过,听说现在,日本的女性独立了很多,成长到,觉得日本退了休的老头,在家里啥活也不干,是个累赘,想像扔垃圾一样,把老头子们都扔出去,也不知是真是假。

聊完报恩,再说点电影的视听语言。片中,中远景镜头的大量使用,把镰仓各个季节的美拍的很赞。从海边缓缓驶过的火车,到山间的小路,再到冬日的站台,开满樱花的大道,都让人有抑制不住的想去镰仓走一遭的冲动。

叙事上,基本上是属于线性叙事,穿插着几个姊妹们的感情故事,是枝裕和是细节勾画的高手,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四个姊妹的感情故事,哪个拍的最美?想必大家看到片中多次出现的青梅酒已经有了答案。

最后,看过的好几部是枝裕和的片子,残缺的家庭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从《比海更深》,到《小偷家族》,再到这部《海街日记》,似乎始终在追问着一个问题 - 残缺的父母之爱,需要补吗?有得补吗?如何补?

也不知缘起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