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計不少人是被羅伯特·麥基搗到這裡的。

很雲淡風輕的一部小情節片。一個落魄的鄉村民謠歌手,重新從生活中站起來的故事。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風格。

羅伯特·麥基多次提到這部影片。對其贊賞有加。

可是整部電影看下來,确實是略顯平淡,很多内心世界的暗湧被掩映在雞毛蒜皮的日常生活之下。

觀後,反複琢磨了一下,好像有點明白了,羅伯特·麥基所謂的好劇本應該是什麼樣。

其實,好的電影、戲劇、小說,故事,應該着重于講述主人公的變化,尤其是内心世界的變化。而且是不可逆轉的變化。變就對了。

就好像是讓觀衆看魔術大變活人,櫃子門一開,人進去了,櫃子門再一打開,人沒了。變了。

再比如人躺進櫃子裡,咔嚓一個刀片插進去,哎,人沒事,咔嚓又一個刀片進去,嘿,腳還能動。哈哈。

當然,在本片中,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發生的變化。越是涉及到精神層面的變化,影視作品一般越是難以表現,因為不可能通過大段大段的對白,來講述自己的思想,觀衆要麼會厭煩說教,要麼會睡着。

而《溫柔的憐憫》選擇通過外在的日常生活去忠實的記錄這種變化。沒有太多的濃彩重墨。所以感覺上會略顯平淡,但變化确實在發生着。

比如,對一個終日酗酒為生、曾經暴怒時想殺死自己妻子的落魄歌手來說,接受洗禮,是一個内心世界、價值觀很大的變化。而導演隻是用一個洗禮的鏡頭表現出來,躺進水裡,再出來,動作不多,但是人已經變了。洗禮,在這裡也是一個暗喻,意味着人的重生。

所以這是一部講述主人公由壞變好,價值觀重塑,重新擁抱新生活的好故事。

類似的用這個标準衡量,可以稱做好故事的電影還有《猜火車》以及《我不是藥神》。

《猜火車》講述主人公從一種叛逆萎靡的生活,切換到接受自己曾經厭惡的傳統社會生活的故事,講的也是變化。

《我不是藥神》亦是如此。主人公從一個渾身散發着銅臭,對物質世界充滿了渴望的生意人,徹底轉變成了利益衆生,無私大愛的藥神,這個内心世界、價值觀的變化也是巨大的。

當然,表現變化的方式,各個導演都會有所不同。有的喜歡雲淡風輕的講述,有的喜歡用一個個關鍵性的事件與時刻,層層推進。

這點,大家自己在影片中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