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校园片,说实话,演员们的表演不错,于谦老人家不用说了,那一帮小朋友的表演也大有可赞之处,整体水准远超很多华而不实的小鲜肉。可从个人观影体验而言,感觉不过瘾,就像有人一直在撩拨你内心深处的某段过往,各种铺垫、激发之后,终于发作,酸痒难耐,正需要猛烈揉搓之计,却在最酸痒处轻飘飘拂过,让人失望。

说到底,还是欠缺讲好故事的能力,那怎么才能讲好故事,让大家喜闻乐见,进而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形成共鸣,甚至改变个体在现实中的行为呢?我觉得以下两点很关键而往往做的不够好:

[if !supportLists]1.      [endif]编好故事

编好故事其实挺难的:既要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影片说的是自己身边的事儿,没有距离感,不隔;又要戳破生活的表象,抵达人们内心的隐秘,让人通过影片,看到自己的喜悦和悲伤;再好一些的,影片要能把打碎的生活再拼凑起来,给悲伤以抚慰,给怯懦以勇气,给骄奢以谦卑。

影片说的是高中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老师让人很亲切,他全心投入、独断专行、分数为王,我们那个时候的老师大多如此,你在于谦老爷子身上能看到自己老师的影子。可他为什么是这样,交代的不够,肯定不只是因为自己曾经考上北大而没去成那么简单。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教过的老师大多如此,他们经历千差万别,最终都以这样一种共同的形象留在记忆里,肯定有其他的原因,可惜,我至今说不清楚,影片也没有帮我看清楚。

我猜测编剧花的功夫不够,如果用心去接触、去了解一二十位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师,听他们讲自己的过去,听他们聊聊自己觉得特别牛逼、特别遗憾的事情;跟他们聊聊教过的学生,一定能发掘出更有说服力、更现实的“他为什么这样”的证据;如此,也许就能抵达人物内心的隐秘,就像龙应台讲过的文学的魅力:“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if !supportLists]2.      [endif]塑造好人物形象

如果故事是骨架,人物就是影片的血肉,无论你如何骨骼清奇,装在一副臭皮囊里只怕也没人待见。影片要靠人物来演绎故事,要靠人物去表达情绪撩拨观众。好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顶顶关键的是,必须是正常的,符合常识的。这里说的正常,其实不一定身心健康没毛病,主要是他的言行心理要符合他的身份,不要太跳跃;这里说的符合常识,主要想说不要太理论化,不能一直又红又专完美无瑕,那样会像网红脸一样让人觉得虚假。

影片中的老师形象其实挺丰富:拾掇班里刺头的时候,有亮出派出所小舅子的狡黠;羡慕旁边老师私下补课挣钱,嘴里说着“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晚上还是忍不住去窗口偷看;害怕刺头学生动粗时的怯懦,去酒场上强拉回来时的勇敢;鼓足勇气去找校长要房,听到女老师跟校长对飙,又默默的先行退缩…这个老师,真有其可爱之处,他是活生生的人,有温度~

遗憾在于,人物形象不够鲜明饱满。于谦老爷子一出场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老师形象,自始至终没感觉他有变化。他做各种符合身份的事,从来没有过犹豫和纠结,显得平淡和干巴。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心理刻画,如果随着故事的进展,人物有变化,那会更好吧?

祝各位老师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