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育婴奇谭》之后,导演霍华德·霍克斯便想和加里·格兰特展开第二次合作,霍克斯的影像风格大多都淋漓畅快,相较于尼古拉斯·雷和伊利亚·卡赞擅长于刻画人性和家庭等导演,霍克斯电影群戏调度惊人,且他在挑选男演员方面,总是非常符合角色的气质。

...

譬如他拍西部片一定会找约翰·韦恩,如果是战争片,他喜欢找加里·库珀,而喜剧片他则最爱加里·格兰特。

这些大牌明星演员当然不会拒绝他的片约,毕竟霍克斯的电影类型变化丰富,影像组织炙热而乖张,冲破了好莱坞古典叙事化的桎梏,一心把握时代的命脉,把彼时的好莱坞推向了一种绝无仅有的黄金创作期。

...

以至于后来的比利·怀尔德也以他的电影作为范本进行自由的创作,炮制出了剧情类似的《满城风雨》。

...

《满城风雨》

但奥斯卡向来不喜标新立异者,所以一直并未给予霍克斯太多的肯定,影评人的放肆称赞也不及一个奖杯来得实在吗?

看似如此,但奥斯卡的名声也会偶尔失效,霍克斯漫漫创作生涯中只提名过一次奥斯卡,却在晚年之际拿下了属于自己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只想说奥斯卡,你补偿票未免来得太晚了。

...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霍克斯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他拍摄的电影,也许并不讨喜,可却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语言。

但在你看过《育婴奇谭》和《女友礼拜五》之后,你也很难说他的电影不讨喜,毕竟喜剧类型题材向来受众群体广泛,但拍摄难度极大,真正高级的喜剧在于“不动声色地讽刺,自然而然地发笑”。

...

《育婴奇谭》

纵使有强烈的设计感,却也在摄影机面前无形的消失,在我看来霍克斯的喜剧精妙之处便在于此。

《女友礼拜五》在美国电影学会百大喜剧经典的排名中,名列19名,但它名声却不如《育婴奇谭》,可它却有着“影史上语速最快电影”的怪称,CC迅速将其作为典藏佳作,生怕后世的人会将一部这么有趣的电影遗忘。

...

好莱坞的黑白电影本来留白就少,如何在90分钟的故事中塞进几千句台词,又如何将这些台词分散到各种场景和对白当中?

在你认真看过《女友礼拜五》后,你会发现我们已经忘了角色在滔滔不绝地念白,与环境相融合,那些台词形成了一种固定式的化学作用,仿佛我们听来更像一部交响曲,奏乐人便是角色本身。

...

...

...

高度密集的台词中,不乏会有凑数之嫌,但对于整个剧本而言,台词只是为了更快速塑造人物,也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

单一的场景下质变出多个人物的交汇,故事线一分为二,同个场景下可能会有两个人物的两场对话,毫不刻意,更不会令人分神。

...

《女友礼拜五》的化学作用在于你泡了碗面,结果发现电影看完了,你可能还没吃完,因为稍一分神,你便会错过某句精彩的台词。

...

于是台词成了《女友礼拜五》最重要的部分,它出自于剧本,却也在剧本之外,完全靠人物表演作为剪辑手法,影像风格由角色构成,似有舞台剧的缩影,却不似舞台剧那般严谨有序。

...

再加上霍克斯在《女友礼拜五》当中大肆嘲讽新闻媒体,就算在今日看来,这样的主题也丝毫不陈旧,反之有种真实感,毕竟新闻媒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也都有相对的价值取向。

...

过去的美国报业,为了挖掘各种新闻和丑闻,媒体记者死守严防,为了抢夺第一线消息,可以凭空捏造,可以弄虚作假,也可以为了利益六亲不认。

...

第一手消息永远都是媒体行业“吃饭立足”的根本,而沃尔特所创建的报刊就是如此,他深知行业中的各种暗箱操作,也为人腔调十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下属的各项工作他都分布均匀妥当。

...

这日的新闻令人头疼,一个书店店员因为经济萧条而失业,公司倒闭后,他情绪激动错手杀了一名警察,所以他即将要被判处死刑,死刑的方式很惨烈,被绞死。

...

...

多方记者都想试图从店员口中探听到最真实的消息,有关于他为什么要杀死一个警察。

其实这则新闻并无太大的轰动点,只是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经济萧条和大选活动,所以牵扯的人物众多,每一个都在为这次死刑蓄势以待。

...

沃尔特的前妻希尔迪,曾是沃尔特最默契的工作伙伴,因婚姻失效所以离开报社数月,如今再度回来,只为了告诉沃尔特自己要离开媒体行业,嫁与他人,对方是个保险投资员。

...

沃尔特正棘手前方即将被绞死的新闻无人报道,所以不愿希尔迪就此离去,他开始想方设法留住希尔迪。

...

...

这是故事的两条线,同时也是两个问题的抛物线。

第一沃尔特为了挽留希尔迪在晚上上火车离去,所以要用各种手段欺骗她和她的未婚夫。

第二,被处死刑的店员是所有媒体行业虎视眈眈的对象,沃尔特需要希尔迪去前方探听消息。

...

...

...

而故事的两个问题都要在24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解决,如果篇幅过长,容易引起矛盾的滞后,但时长有限,必须要在两三个场景当中完成所有的矛盾。

...

所以,人物和人物之间的衔接,故事与故事的发展一定要干净利落,可电影出现的人物多达30号,且各个场景都需要大场面的调度。

...

霍克斯的拍摄手法很有趣,他一直在做减法,大场景用全景和特写作为快速剪辑,而小场景他则保持固定机位,留给构图中两个人或者三个人足够的空间发挥台词的利用。

...

这样台词的密集便不会被常规的“正反打”所压迫,所以我们在看时也丝毫不觉得累,因为场景下的构置已经把我们带入了情境中。

...

当然,拍摄手法只有利于影像的构成,并不能视作故事主题的道具,这依然要依赖于剧本,其内容的转变速度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不断地反转,又不断地反高潮。目的只有一个:平稳有力地讽刺无良媒体。

...

当所有媒体都在等待绞死的最新消息时,另外两条支线在同时进行,一方面沃尔特要阻止希尔迪的未婚夫将她带走,便百般阻挠;

另一方面典狱长和各方势力的形成为了选票上演了一场“伪越狱”,最后让所有的媒体报道将矛头转向了自身。

...

人物登场的速度也毫无铺垫,各式各样的人物为这场“越狱风波”埋下了细细的长线,如被新闻报道诬陷的善良女人莫丽,最后以证自己的清白和无力再周旋,转而跳楼死亡。

但其实上一秒我们根本预想不到这样的结局,而电影一再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一笔带过。

...

如上一秒还在为报业争夺最新消息的记者,下一秒就被沃尔特的巧言令色糊弄了过去,但其实沃尔特只是为了一时的利益,下一秒就要让记者面临失业。

...

诸如此类的转折比比皆是,霍克斯把一种群像意识投射在了大环境下的小人物中,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便是整个媒体行业所正在进行的,各种资本的丑恶控制,权势下的黑暗操作,以众多形象的示例极尽暗讽。

...

另之,这可能是我看过加里·格兰特最丑恶的形象,他化身为报社老板,为了利益欺骗

前妻,为了利益用下作的手段赢得了第一时间新闻报道,但其实他内心非常冷漠,表面上的圆滑老道其实也是一种固有的形象代表。

反而这样的角色打破了我们对加里·格兰特翩翩公子的印象,让他的表演生动而贴切。

...

...

...

而女主角希尔迪虽然作为新闻工作者,却也成为了被媒体“毒害”的女人,她想结婚,却还是被沃尔特耍得团团转,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是走上前线抢得了新鲜消息。

同时她的经典名台词现在看来亦受用,当未婚夫希望她和自己离开时,她说道:“如果你和我在一起只是为了试图改变我,那说明你根本就不爱我。”

...

这是对希尔迪的一种描述,要强且独立,人前可以独当一面,为了新闻工作可以像个男人一样去拼。

那个年代,这样一个角色势必会引发无数独立女性的共鸣,唤醒女权主义的精神意志。

...

所以当她意识到自己根本离不开新闻行业和自己的工作时,她才哭诉着其实自己在骗自己,她和沃尔特破镜重圆,两人似乎在工作中找到了一致的生活追求,只是这样的追求能否长久呢?我们无从得知。

...

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破涕为笑”的故事,在几千句台词的高压下,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喜剧电影”的真正精神,并不在于台词有多少,更不在于人物表演多么出色,而是在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千疮百孔,这值得我们用更为清醒的表达方式去重新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