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唯一职责,就是进入另外一种人的生活,并让观众感同身受

——梅丽尔·斯特里普

零六年,美国权威杂志《首映》召集了影评人、杂志编辑等评选出了“影史上最伟大的100个表演”,首先我们只把它看做一个娱乐的榜单,但其参考的价值仍然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因为在国内表演节目成泛滥的今天来讲,“表演”的意义也在不断延展,所以“表演”到底是什么?

《首映》杂志“影史百大表演”部分

...

...

在这个榜单中,我们可以瞥见很多伟大而令人感怀的表演,如马龙·白兰度的《码头风云》,达斯汀·霍夫曼的《午夜牛郎》,罗伯特·德尼罗的《愤怒的公牛》,艾米丽·沃森的《破浪》等等。

当然,每个人的衡量标准和喜好不一,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认真。但有一点却很真实,就是每当我们看到真正伟大的表演时,你会瞬间颤栗,你会被一股神秘的情感所操控,更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失重感,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伟大的表演。

...

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

...

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

...

达斯汀·霍夫曼《午夜牛郎》

...

艾米丽·沃森《破浪》
方法与体验

另外这份榜单排名前十中,仅有两位女性表演上榜,分别是贝蒂·戴维斯的《彗星美人》以及我今天要推荐的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苏菲的抉择》,这个表演成为了所有女性表演之“最”,拿下了第三名的荣誉,它被称为“现代女性表演的奠基石”,被誉为“影史表演难度之最”,更是奥斯卡历史上最无争议的最佳女主角。

...

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

...

梅丽尔·斯特里普《苏菲的抉择》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梅丽尔·斯特里普是一个神,但我们最早认识她却是从新世纪后的电影中才有所熟知,如ICON级别的《穿Prada的女魔头》、《妈妈咪呀》、《朱莉和茱莉娅》,或者再早一些的《廊桥遗梦》。

诚然,这些仅仅是她广为认知的角色。在今年好评如潮的《大小谎言2》中,她仍然以其艳惊四座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但也有观众指出:梅姨的表演有些刻意。

我不禁冷笑一句:这个世界上最毋庸置疑的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技。

...

梅丽尔·斯特里普《穿Prada的女魔头》 

...

梅丽尔·斯特里普《大小谎言》第二季  

很多人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典型的方法派,不如伊莎贝尔·于佩尔那般灵动和自然,到了年老后,方法派开始偏向于表现派。抱歉,我并不这么看,我始终认为真正好的表演者是不分派别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中,我们作为第三个空间的观众,永远都是情绪在牵引。

每个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于佩尔同样是名很出色的演员,因为在法国的电影语境中,她已然产生一种以“体验”为先的表演出发点,何谓“体验”,就是抛弃一贯的塑造,抛弃所谓的表演,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当下拍摄现场而来,临场而定。方法派却截然不同,需要通过揣摩和塑造来深化一个角色。

...

梅丽尔·斯特里普《大小谎言》第二季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例子来谈谈“体验派”和“方法派”的不同,拿国内观众较为熟悉的周迅来讲,周迅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体验派”演员,她所有的表演都没有太多拿腔拿调,我看过她一系列的纪录片,发现她的临场感已经占据了她表演的全部,真实是她表演中最为传神的一部分,八分真实,两分塑造,更贴近生活的本质,也更容易和人的情感产生联系。

...

周迅《李米的猜想》

但方法派同样很了不得,若说“体验派”更容易找到一个角色的血液,那么“方法派”便能具象一个人物的灵魂,我也并不认同大多数人所谓的“方法派”全然靠技术,这一定是某种荒谬的理论而产生的固化结果,我们通常看一个表演时,永远都是和人物同在的,她有几分真切是你所能感同身受的。

我记得在看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传记片时,她坦言曾经拍《克莱默夫妇》时,一度很焦虑,在拍完最后一场戏时,她哭得泣不成声。

当然,还有像伊莎贝尔·阿佳妮这般介于两种派别之外的,你不知道那是“本我”的她还是“超我”的她,这同样是一个天赋型演员的创造力,表演本不应该分派别,因为我们都是情感动物,不需要太多的争执和讨论在其中。

...

梅丽尔·斯特里普《克莱默夫妇》

...

伊莎贝尔·阿佳妮《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反正在我的认知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塑造和感染能力可谓是前所未见的,她似一座桥,搭起了我们和表演的情感联络。

在我17岁那年看《苏菲的抉择》后,我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女人,在那之后,我无时无刻不被她而感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某种韧性的品格,这和表演无关,是她作为人的一种坚毅和温柔。

苏菲的抉择

《苏菲的抉择》诞生于1982年,是梅丽尔早期的作品之一,她饰演一个波兰女人苏菲,故事背景发生在一战时期,因为物质的困乏,她被迫偷藏了火腿而被德国人逮捕,连同自己的儿女被当做了“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

电影所表现的是战后的悲痛和人心的荒芜,梅丽尔·斯特里普是片中的灵魂人物,她穿插于三个历史空间,无缝连接,在每一个空间里,她所要表现的情绪都截然不同。

...

以回忆倒叙的形式穿插历史性的回溯,以斯汀格的视角代入了苏菲悲怆的精神世界,一次抉择,数次创伤,这是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行为举措,亦是生命和灵魂的相互折磨。

...

斯汀格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搬进了美国布鲁克林的一座公寓,他的邻居是风韵十足的苏菲和她暴戾不羁的男友内森,两个人都是复杂的综合体,斯汀格被他们所吸引,和他们成为朋友,和他们野餐派对,和他们去往布鲁克林大桥宣告一代人的理想主义。

但同样的,苏菲和内森这对恋人像水与火的交融,疯狂炽热,仿佛脱离了现实感,却又异常沉沦于现实的悲痛。

在一次次嬉笑怒骂后,内森的精神分裂让斯汀格为苏菲感到怜悯,但他也看不懂苏菲,这个波兰女人苍白而惶恐的面容下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和负罪。

...

镜头转至一战纳粹集中营,苏菲和两个孩子被当做“犹太人”送进集中营,她被迫做出选择,两个孩子,只能留一个,另一个要被送进毒气室,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讲,是一个痛不欲生的抉择。影片的片名关键词是“抉择”,如何抉择?抉择后的抉择?人生不必再抉择。

《苏菲的抉择》精彩电影片段

那一幕无声的哀嚎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表演中最强大的力量,似乎一股巨大的孤独感在四处蔓延,又如一种心如死灰的失重感,在向情感的边缘侵袭。

她最终选择了儿子,但儿子也要被关进另一个营地,命运如何,无法得知。她因为精通德语,还擅长于文秘工作,所以被委派成为德国军官的秘书,为了探听儿子的消息,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事情未遂她所愿,她没有得到儿子的丁点消息,在这次抉择的背后,是她早已死去的心。

...

一战结束,苏菲前往美国,遇到内森,这个男人虽有严重的精神分裂,可他是她唯一的依靠。

苏菲和内森的爱,是一种“互相”的关系,互相索取,互相成为,互相看顾,但这也是爱。

就在苏菲告诉斯汀格一切后,这个年轻的作家也爱上了她,他希望苏菲能和他远离这里,回到农场,过着普通的生活,苏菲再次遭遇抉择,两个所爱之人的抉择,为这,她再次受到了生命的谴责,她不愿把负罪感强加在斯汀格身上。

于是,在一个不复存在的清晨,她选择和内森共眠,死于他的怀抱中,沉寂在布鲁克林悲凉的世界。

...

《苏菲的抉择》所表现的主题令人哀痛和深思,“人性”和“人心”的质问不断衍生。

苏菲这个女人,因为过去的历史而背负伤痛,她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在她倾诉自己的秘密时,近景不断推近至特写,把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脸颊袒露在观众面前,她开始讲述自己的抉择,游移不定、神经质地苦笑、神秘深邃的双眼、手指插入发间的行为方式、或悲或喜的极端性情,多达三国语言口音的来回转变,让这个人物生了根,驻扎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位置。

我们只能跟随着她颤栗和哭泣,情感的上方是失重般的灵魂。梅丽尔·斯特里普赋予了这个角色太多的生命感悟和演员的意义,她就是苏菲,无人能代替。

...

豪不夸张地说,那部电影看后,我有大半个月时间没能从苏菲的世界中走出来,她给我带来了太大的心灵震撼,很多年以来,我都不敢再重新回到那个世界,这不是电影所带给我的,而是表演所带给我的。

时至今日,再谈起这部电影时,仍然会想到苏菲在黑暗之中的面容,我难以想象梅丽尔·斯特里普是怎么做到的?我想这的确是一个伟大表演,私心而言,就因为这个表演,我会爱她一辈子。

...

什么是表演?

不同的演员可以给予你不同的情感,表演从生活和人为出发点,加以感性的本能和理性的推测,在镜头前,释放着自己自由的生命色彩。

 本色、本性、本能。

这通常都是一个表演者最应该具备的特征,表演不应该拿来比较,而真正好的表演,更应该是一个具有灵魂的存在载体,它代表着你所感官到的一切,给予观众时,观众会接收到,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情感动物。

成为一个好的表演者,这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却也是一个伟大的使命。

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