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即政治,文化即泡影,趋利避害、殊途同归,你我都是局中人。

总体来看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有两个方面。其一,故事上。一群逃避现实的人们,在现实社会秩序骤然消失之后的科幻异世界里,为了生存,不得不参加一系列生死游戏。但人们不免要问,这一切究竟为什么发生,会把人们引向何处?在丛林法则和人性道德之间,我们究竟该如何是好?其二,形式上。片子以科幻的异世界为背景,以闯关游戏、获得生存为主线,充斥着血腥、阴谋、恐惧、荷尔蒙、打斗、枪战,以及是不是出现的冷幽默。前三集依托完整的闯关叙事,整合上述元素,就已足够把观众留在屏幕前。但如果止步于此,恐怕难以成为网飞佳作,还是要看其中人性、政治、文化的隐喻。其三(说好的只有两方面呢?)男主、女主的表演时不时就尴尬那么一阵子…相比之下其他配角倒是显得很自然和丰满。

故事中的一些隐喻:

1.故事中的一个半明半案的线索:个人即政治。其一,所有人和所有人的战争。在到达海滨乌托邦之前,人和人因为游戏随机相遇、组队、闯关,然后互相牺牲。实际上是在说,在原始的无秩序状态下,每个人都是有特定利益的(为了爱人、为了工作),这些利益就是其活下去的动力。虽然也有所谓的情义、道德,但人性深处终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最终仍会陷入霍布斯所主张的“所有人与所有人”之间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关于正义、道德、善恶的说辞都沦为确保自己活下去的工具。其二,宗教。在这尔虞我诈、生死较量之中,不论是获胜者还是牺牲者,脑子中都存在着一个疑问:这一切究竟为何?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渴望:回到正常秩序中。在片子中,宗教率先发挥作用。男主arisu的苦逼科技全打工人起初并不相信宗教,甚至因为母亲的原因(幼时目睹母亲献身、成年后母亲频繁借钱)有些反感,但终于在小腿被烧伤、陷入恐惧和绝望的时候选择了祈祷。事实上,中世纪黑暗时期的隐世哲学和以色列战争时期诞生的基督教,亦是如此发端。在最后一个游戏的“用火处罚女巫”,看起来就是某种宗教仪式。人们在丧失理智面对恐惧、未知的事物时,行为多多少少总是会回归宗教。其三,国家。人们对流血牺牲的恐惧,就意味着对秩序和安全的渴望。于是海滨乌托邦的产生就存在了合理性。海滨乌托邦做了一系列事情足以证明这是个政治隐喻:①垄断了暴力,好的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也就足以调和任何其他人之间的“战争”,原始状态下所有人和所有人之间的战争就此消失;但不好的一方面可以看到,这就是暴力统治的手段。②建立政治同盟。能力强的一小部分人成为乌托邦的干部。③建立了一套意识形态,统治者编造了一套信念(集齐卡牌可以便可以回到正常世界),宣扬为了所有游戏玩家的利益(共同逃出这个国度),目的是号召玩家归顺于斯收集扑克牌。④奉行愚民政策,提供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娱乐、性等消遣,将意识形态和对统治者的崇拜根植于意识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玩家在这样的乌托邦中生活得并不焦虑,他们似乎忘记了这并不是正常的世界。但对他们来说,这里有吃有喝有女人,又何必去考虑其他事情呢?其四,统治者。事实上这是第三点的延伸。我们看到海滨中建立了一套意识形态,但这套意识形态是通过统治者--政治同盟--暴力机关--所有玩家,这样一条路径起到作用的。这其中各个环节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这套意识形态得以全面铺开?①愚民玩家相信是因为生活安逸无心思考,且有武力威慑也不敢提出异议。②暴力机关,其领导人粟国,是统治者的好朋友,两人明斗暗合,因此暴力机关支持这套意识形态。(当然这并不牢靠,也未后续粟国反水埋下伏笔)③政治同盟。统治者在内部建立了权力晋升制度(依据获得的卡牌数量排名,享有继承王位、逃出国家的顺位),并通过个人威信、适度的暴力以维持。毕竟政治同盟的每个人都明白,只有辅佐好统治者才能赢得自由。④重点是统治者。片子中多次给出了统治者和粟国的对话。“在这个绝望的世界中,只有给绝望的人们以希望,才能不断向前。如果没有希望,就自己建立一个、”可以看得出,统治者对这套出自自己的意识形态,是真信,或者真的不得不信。从积极地一方面想,或许他真的持有某种政治抱负:让人们充满希望地活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这套信念体系得以全面铺开的原因:统治者真信--政治同盟辅佐--暴力镇压--愚民接受。其五,重回混乱。统治者的死,就意味着意识形态和统治秩序的崩解。重新回到无秩序的原始状态之中,重新陷入所有人和所有人的战争。这个时候谁会胜出?当然是武力更强的一方。

2.故事中的一个暗线:文化即泡影。片子中女主和父亲喜欢登山,因为只有山脉能够接受最真实的自己。那个手持长刀满身纹身的人,在博客上记录着到北极的探险家,并阐释其实主动走向死亡也是呐喊自由与活着。在最后一个游戏结束之后,男主的画外音旁白说了类似文化如泡影之类的话。这个线索隐晦,但十分重要。天生带来允许,文化带来禁忌。一个社会学观点认为,人类生活在双重现实之中,一个现实是自然界的、物理的现实,另一个则是基于想象构建出来的现实。而后者,就是所谓地文化。①文化是主体间的概念。纸币有价值不是因为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人们普遍相信这张印着人头写着数字的纸,可以交换面包、汽车。这种不存在于自然、不因一人不信而消失、广泛存在于主体间的概念,就是我们构建出的文化现实。②文化存在就有禁忌和偏见。人们天生会有LGBT群体,但不同的文化却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这种文化上的偏见向极端推演,便是社会歧视、群体欺凌、宗教和意识形态迫害,乃至宗教战争。事实上这也是“个人即政治”的另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会因为对同一件事的想法不同,而互相瞧不起,乃至争论,乃至大动干戈。③文化如泡影,脱离文化就是获得真实。知道了文化现实是构建的、文化注定自带禁忌之后,我们便不难理解女主父亲为何喜爱登山,北极探险家为何主动走向死亡,因为脱离文化,回归自然,就是获得自由。

3.你我都是局中人。现实生活中,社会学告诉我们文化是基于想象构建的,文化是梦幻泡影,但我们依然为工作劳累、为爱人心碎,焦虑、痛苦但依然苟延残喘。既然文化如泡影、并非真实,那我们何不放弃努力?男主arisu们逃离现实,来到充满科幻感的异世界,是另一套规则,另一套秩序,另一个梦幻泡影,但他们依然不得不出生入死、弱肉强食。既然这是不真实的异世界,另一个梦幻泡影,他们何不放弃抵抗?在“捉迷藏”游戏中,arisu等玩家,是局中人。但持枪射杀他们的“马鬼”也是局中人。从arisu的叙事角度看,他们获得了胜利。但如果这部片子是从“马鬼”的角度展开,恐怕就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参加生死游戏失败的故事。arisu致力于找到游戏的运营者,认为他们是做局的人。但最终找到的运营者大本营,是满地尸体。这些尸体也是局中人,是任务失败了的局中人。一个社会学观点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就是一些列的“角色扮演”:一个母亲之所有被称为母亲,不是因为她生了小孩。而是因为她生了小孩,为他哺乳,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为他的学业操劳……等等一些列满足这个“角色”设定的行为剧本。推而广之,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企业家、一个服务生、一个乞丐……都有特定的行为模式,都有文化限制其身上的角色剧本,他们要演好这个角色,才能称之为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企业家、一个服务生……我们机遇想象构建出的文化规范了各类角色究竟该如何行事。如果你想逃避现实,从一个好学生,变成一个坏学生。你只需要上课说话、抽烟、打架即可。但在你得意地以为自己跳出了现实的时候,你就拿起了一个“坏学生”的角色剧本。片子中到异世界的人们都是逃避现实的人,arisu逃避现实,女主逃避父亲的里去,纹身男逃避没有社交、没有存在感的自己,还有逃避自己性别的人……这些人总是会随口抱怨“要是到了……去了……地方……换个环境”就好了。但事实上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你只是从一个角色跳短暂地到了另一个角色,文化地束缚是难以摆脱的,除非选择死亡;但只要还在文化环境中,只要你不肯正视自己,就难以扭转局面。故事结束,黑色屏幕映出你的脸。你扮演了一个观众的角色,一个渴望刺激、期望获得收获的观众。你合上屏幕,和朋友交谈,便从一个观众的角色转变到了一个朋友的角色。从一个局,到另一个局。你是不是也想问,这究竟是为什么?究竟该如何是好?当你发自内心地产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加缪笔下《局外人》所谓“荒诞”的开始。

一切如梦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