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也听说过这部翻拍的良心之作,上映即好评如潮。上映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刚刚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李维杰的女儿抵抗富二代强暴,不慎失手把他打死。这个富二代,又恰是警察局长的儿子。

李维杰决定和家人一起掩盖这件事,他伪造证据,保护家人。

关于电影剧情解释和电影寓意的文章有很多,我提些剧情之外的看法。

以下皆为个人主观评价:

配乐亮点:

电影最开始的泰语歌节奏欢乐,希望电影院能给配一个可以站起来扭动的位置;电影末尾的两首英语歌曲搭配剧情食用极好,非常恰当,令人不适的反例《无名之辈》中的《光》。

镜头亮点:

警察局长与李维泽(男主)的妻子阿玉在警局里的对峙戏码,两个母亲的侧脸出现在镜头中,表现力极强,精彩!

...

警察局长单独与安安对谈,警察局长的影子映在小女孩安安身上,把强弱两股力量对比表现到极致,镜头有夸张感,有表现力;警察局长儿子的死状让我难忘。

暗示性:

影片用了很多暗示意味的镜头,暗示的尺度拿捏得刚好,对于悬疑电影来说“暗示”至关重要。

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过多音效,也就是我们常在电影院听到的“咚”且有回声的耳膜要穿孔的音效。这部电影配乐恰当,但是音效真的太多,很多镜头里,明明没有出现重大转折,没有多紧张刺激还是用了很多恐怖音效,这并不是明智之举,也是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不足。

演员台词:

影片中李维泽夫妻的扮演者发音标准,女儿平平是港台腔,一对说着标准普通话的夫妻在泰国养大了一个说着港普的女儿,这个口音让人出戏。

李维泽妻子阿玉的扮演者在诠释紧张、不安、恐惧、惊慌等心理时,感觉演员总是在故意压低声音,台词功底有待加强,或者说多一些对台词的领悟力,不仅仅是压低声音这样的我们普通人对会用的方法。

人物矛盾:

不得不说警察局长这一角色,片头我以为她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领导,结果是个溺爱孩子的母亲,随后在侦查过程中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警察,片尾她是个依偎在老公怀里的绝望无助的女人。

一个手握重权,为了儿子心中充满仇恨的母亲,为答目的没有证据抓捕他人还刑讯逼供的警察,被市民砸了窗子,被上级停职突然就善良单纯了起来?

我不信。

一个角色当然不是只有一面,但是在一部人物复杂的电影中去刻画多个角色的人性,未免难度太大。为了电影的完美,可以舍弃警察局长由好变坏这一部分剧情。

电影前半部分警察局长与老公(市长候选人)的对手戏,虽然有身高差,但是两个人的眼神都没有对上……电影中特写镜头也超多,大可不必。

主旋律:

私以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就是各种力量的相互对峙、合纵连横。权利滋生腐败,人民总是被压迫,百姓总是害怕,翻拍自印度电影的《误杀》很成功的表现了社会的矛盾,弱者获得同情,观众与角色共情,人民呼唤正义。

《误杀》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背后的制作者表意十分充分,主题表达上,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原作中并没有主角自首的情形。作为社会的善良成员,我们被教育善良生活,主角也一样,虽然女儿平平被警察局长的儿子强奸,这个生长在权贵家庭的孩子娇生惯养,禽兽不如,被平平意外打晕又被活埋,但是主角依然因为自己为了家人脱罪的行为受到良心的鞭笞,最终自首。

贯穿始终的和尚,还有安安涂改了考卷的分数,民众暴动,让李维泽良心不安,李维泽自首的心理过程是有过渡且全面的。李维泽的妻女也跟随李维泽自首,这是标准结局,每一个恶人都没有好下场,但每一个善良公民的恶行也要受到惩戒。

不过,这样的电影太多,如果能够看到一部主角逃出生天的电影,我会很开心。

再说说肖央吧,这是我第一次看肖央的电影,演技不错。

电影监制是陈思诚,不得不说,转型做幕后的陈思诚有企图心,也有所成就。

如果不仅仅是为了看个热闹,图个开心,电影的观影过程总是清醒而审视的。

我乐意这样。

相较于交响乐、油画,电影是通俗的艺术,应该和电视剧、广告片、MV、VLOG等难度更低审美意味更弱的其他视听作品有所区别。看电影不要局限于故事,结合电影制作,从导演的角度评价电影更能带来审美愉悦。

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像创作者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