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英国的时候,在剑桥,那个时候拼命的想要学习英语,每天晚上看非常多的剧,睡觉的时候还一直在听广播,甚至参加越来越多的报告,并且还去theater去看各种话剧。而其中比较深刻的就是去一个给老人办的面对死亡的座谈会。全场看过去,平均年龄应该七八十岁,少数几个如同我一样年纪的年轻人,有些志愿服务的中年人,更多的是面对死亡话题的老年人。

刚开始是多个报告,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医生,宣传NHS多么的好,怎么的延长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生活年限。而后面有一个女性志愿者,猛烈的抨击了医生的理论。她说到自己的例子:她的妹妹是一个热情开放的人,但是在她的人生最绚烂多彩的时候,一次帆板的时候受伤成为了无自主呼吸的植物人。在其后的几年,面临着这样的不可能恢复的情况,她和她的父母做出来了自己的决定,认为出于对其女儿和妹妹的了解,认为她不愿意这样活着,与其这么看着她受苦,不如放手,让她走。但是这样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医院和法院的支持,家属没有权利决定她作为植物人活着的权利,依然给她挂氧气瓶输液。她说这么一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一定要签自己的死亡同意书,把‘当自己受重伤无能力决定自己生死时’的决定权交给其他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而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这个小组也是最多人的。

我参加了一个安乐死的讨论会。每个组都有一个志愿者。而我们这一组的志愿者的父母都是安乐死。当时一个八九十岁左右的老爷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结婚几十年,三年前爱人去世了,从那以后他一直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他有女儿,有外孙辈,但这些快乐都弥补不了失去自己一生挚爱的痛苦。他觉得自己活着带给女儿及其他亲人的快乐,弥补不了活着带给自己的痛苦,一直有想要解脱的想法。甚至在埋怨英国没有安乐死的情况下,他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己做呢?(意思是自杀)当时我们听了忙劝他,‘自己可能会把事情弄的更糟’,其实我们也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说服这个人生经历比我们自己更丰富的老人。

而在讨论会中,最有争议的就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安乐死怎么弄?我们这组志愿者的父母就有些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在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去。但是这个争议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可能在最早出现征兆的时候授权其他人以权利决定自己的安乐死,但是随着症状的发展他们求生的欲望却反而强烈,这样可能就和前面清醒时的授权相违背,因此亲人很多时候只能看着他们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说这样的一个经历,不是要宣传安乐死,反而是想大家正视阿尔兹海默症的存在与严重。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女儿的决定是残酷的,但是其实不然,女儿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努力。我的外公就已经有些阿尔兹海默症了,虽然有时还能认清楚一些人,但是和电影表现的很类似,他的某种记忆已经是不带某种感情的状态了。对于身边事情的发生存在某种漠视的状态。从他的眼睛中看不到眼神,看到的是一种涣散。给人一种‘身体还是那个身体,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的感觉。这样的情况,相对于比较成熟富裕的伦敦,在中国的农村,情况只能更差。在外公刚出现症状的时候,我曾经建言父母多给予他关心,甚至多给点赡养费增加营养,这样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但是出于他们关心父母不如关心子女十分之一的心态,他们什么都没做,让疾病急剧恶化,可能这也是所谓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吧,抑或者都是穷的原因。随着生存年限的增长,阿尔兹海默症和其他老年疾病的发病比率只能逐渐提高,在缺乏大量配套设施的情况下,我们的情况只能比他们发达国家更糟糕。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症,也不知道他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电影采用另一个角度,从患者角度,是很好的一种切入点,但是这样的一个角度就让观众如坠云里雾里。本来一个感人的电影,反而似乎有些剧情甚至惊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无法酝酿足够的感情,情感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后继力,最后反而感动不是感动。

而电影中揭露的,也可能现实中面临着的,就是失智老人的权利问题。当他们困在自己的时间里之后,他们很可能无力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面临着如同电影中的言语甚至肢体暴力的时候,就难免只能忍受。而作为家属如果没有做够的精力和情感投入的话,也很难觉察到问题所在。

总体来看,这个家庭很明显的分成两边,一个是女儿D1和母亲(已经去世);一个是父亲和另一个女儿D2(已经去世)。而作为仅存的两人,二人的情感却不似分别的深厚。虽然父亲是一个工程师,但是内心住着一个活泼的人,表现在包括跳踢踏舞和经常的英式幽默。而女儿则是一只很理性的存在,父亲说这来自于其母亲。因此可想而这在从小的生活中,女儿D1和母亲负责维持家庭的decent,而另一个女儿D2和父亲则负责家庭的vigour。这样的分工也让D1和母亲之间形成了默契和了解,D1和父亲则不然,而D2则和父亲形成了绝配。在一个有一个非常sober母亲存在的情况下,父亲的角色就是更亲近一点,这可能也是little diddy的来源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女儿D2意外去世了。而作为父亲的男主在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前很有可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则在发病之后得到宣泄,因此才有女儿D2是他的favorite的表达。而这种的剧情设计和英国女王的家庭很类似,碰巧的是女儿D2则饰演过中年的英国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样的也有一个妹妹,是社交名媛。女王的父亲前国王乔治六世从小口吃,比较害羞,而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则是很刚毅的女性,一直坚定支持她的丈夫乔治六世。女王本身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是一种克制隐忍的象征。

另外看到美国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临床效果不好的新闻,真的让人感叹,距离治疗还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