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部分的书都改不成功的话,那么这部电影《七》绝对是这句话的例外。他既兼顾了商业电影吸引观众的特质,也兼顾了内容的深度。


电影吸引观众的特质无非是情节要跌岩,要曲折,要令人意想不到后面的剧情,给人激荡人心的观感,否则平淡如流水账的画面将会让观众在电影院里呼呼大睡。这部电影真真切切做到了,他没有用国外的套路,没有什么让主人公先是迷茫后来经过几折磨难最后主动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是用几重现实让观众震惊。


...

为什么是三重谎言,其实跟契科夫的套中套一样,一个谎言套一个谎言。第一重谎言是安写的小说,这是最美好的,是安给七最好的结局,也是给观众最好的结局。在这重谎言里,两个女人结束了争夺,安嫁给了一个老实喜欢过安定生活的男人,而七则让男主人公明离开,自己去旅行,追求自己不同以往的人生。


...

看到这里的时候,观众都以为结局了,都安心了,抢男人的闹剧终于结束了,他们可以散场了。但剧情一转,就在这时候,明知道那本小说是安写的,还知道安有一个孩子,那孩子还叫自己爸爸。

于是明拼命追问安怎么回事,安只好说出来,说七生了孩子就跑去旅行了,让安照顾孩子。这时候观众也不大震惊了,因为只是多了个孩子。但是这一切都是为后面的炸弹做准备。炸弹要来了。最后,明知道安给的“真相”离开后,安哭了出来,她慢慢回忆了真相。这里她没有说话,旁边也没有人,这是只有她知道的真相,只在她的记忆。七没有去旅行,也没有重新过自己的人生,她生完孩子失血过多就去世了,话都没多说几句,这是一个惨剧。看到这里,观众的脑子像是被撞了一下,原来前面都是谎言,而且跟真相完全不一样,从皆大欢喜跌到悲惨结局,观众心里有落差感,这样剧情自然有曲折,能吸引住观众。


...

很多电影能够吸引住观众,实际上细节经不住推敲,这种电影是看不了第二遍的。但是《七》就能,因为她有深度在里面,有一种现实的错乱感在里面。我敢肯定说,它是一部可以看第二遍的电影。什么是现实的错乱感呢?说得清楚一些就是性格的错乱感,它在告诉我们人的复杂性。一开始我们都给七和安界定了性格,七就是乖乖小孩,她一直循规蹈矩,读书上大学,然后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从小安稳、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就是这么让她养成这种性格。而安就是不喜欢读书,只想放荡不羁,甚至想要跟酒吧的驻唱出去跑场。

事实上,人所需求的往往是挣脱,越在一个环境待得久就越想逃出来。


所以七不是自愿乖乖的,她是在克制,在隐忍,她接受了很多爱,但她其实是想要摆脱这种感觉。安表面是不愿意安定,实际上她内心渴望着安定的、被人爱的生活。所以即使七没有去世,他们也会走向不同的路途。


...

因为影片结尾就告诉我们,人的复杂性,是无时无刻变化的。

明与七一样,乖乖小孩一个,他与身边的人一样好好念书,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属于过安定生活的人。如果他没有遇到安,就不会有选择。因为他会选择像他一样的人,一起好好工作,为未来打拼。偏偏他遇到了安,刚刚提到的越是在同一个环境待久的人就越会向往另一个世界。安的世界是神秘的,为止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明第一次见安的场景。明问你是谁。安没有给他直接的回答,也没有说自己是七的朋友,只回答别问我这种哲学性的问题,最后还上了一辆摩托车离开。


...

她像是一个精灵一样,不知道从哪里出现,又不知道是从哪里消失。就是这么一种神秘性吸引了明,让明的理智纷纷钟丧失,像飞蛾扑火一样,明知道那是七的朋友,明知道自己不该这么做,但还是奋身飞过来。


...

所以说,这么一部兼顾商业和深度的电影,怎么能没有好评。一六年的时候《七》获得了评分最高的话语电影也不是白盖的,实在名副其实的。喜欢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小说,这会有新的一番体会。



-酒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