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有那麼的一個瞬間,在某個時候忽然接觸到某件事,無意識聯想回憶起青春的時候做的一件羞恥的事,那件事會讓現在的自己臉一紅,想要整張臉埋在被子裡質問自己,為什麼當時那麼無知,做了一件那麼蠢的事。

有這樣的反應是由于現在的世界觀已經成型,覺得那個幼稚的自己太過沖動也太過無知,造成現在已經成熟也無法挽回的後果。

...

我想《羞》這部劇正是為這樣的感覺平反,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你無須耿耿于懷,這是每個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都會經過的。

但也是一部青年教育片,經曆過的無需羞恥,因為你已經變化。至于還在當中的困惑中,你可以藉由這部電影走出來。确實,無知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

...

但無知也不是全然錯誤的,無知的一部分來源于偏見。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世界觀也不同,對任何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會全然相同。

謙虛的人會去了解,但我們大部分人從一出生就是自我為中心,到了青年心智還未成熟,大部分人都是性格張揚,傲慢至極,隻會認定自己所知道的,哪能聽别人的意見了解别人,因此偏見就是這麼來的。

...

不先去了解,而認定自己相信的,然後産生一種厭惡心理并選擇遠離,于是我們就永遠不解,永遠有偏見,永遠無知。

偏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noora因為看到William用酒瓶打别人的頭因此不能接受他,但從來沒想過他為什麼會使用暴力,隻想跟他分開;

isak因為對同性戀有偏見因此不敢追求真愛、不承認自己的身份,然後一直壓抑着自己,壓抑到生病;

sana因為宗教信仰而遠離自己的同性戀好友,很長一段時間不跟他交心。這就是偏見的後果,偏見百害無一利,隻會讓我們彼此遠離對方。

...

我很喜歡《羞恥》的第四季,性取向是同性的人與信仰宗教的人起沖突,兩個人都是被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不理解,都被認為社會的異端,這兩個不同身份的人會和解嗎?矛盾會消融嗎?這個沖突很有意思,也很令人深思。

最近獲獎了的《綠皮書》也是這個思路,黑人中活得像白人的普和白人中活得像黑人的托相遇了,他們互相對對方有偏見,托歧視黑人,忍受不了黑人用過的水杯,于是扔掉。

...

普則認為身為白人的托應該更像一個白人,活得更加得體大方一些,像坐在台下欣賞他的音樂的白人,而不是跪在地上跟司機打賭。

那麼這些偏見是怎麼被消解的?我想影片中主人公的行為很好的诠釋了。

Noora願意與William坐下談一談;Isak主動去找自己的朋友談心,坦白自己的性取向,當朋友對此毫不介意的時候,他才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份;

而sana則跟自己母親交心,問各種關于宗教的問題,雖然神不支持同行繁殖,但神也說終身平等。

...

而《綠皮書》的托理解了普到南方巡演的行為,并且兩人主動交心,互相試着接受對方的觀點,那一刻他們不分黑人和白人,隻是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其實偏見的消解隻需要兩個字,交流。

如果我們不交流,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島,沒有任何橋可以通向這裡的孤島。

我們一個人呆在孤島裡,寂寞又無助,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卻不願意把自己的船推向海裡。這樣的導向最後隻會往悲劇發展。

隻有我們自己願意踏出一步,與别人交流,才可以消除自己對别人的偏見,還有别人對自己的偏見。

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獲得試圖的理解,才有一種厚實的認同感,才不會輕易懷疑自己。否則在偏見的苦海裡,誰也無法解脫。

苦海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傷害别人的人,另一種是被傷害的人。傷害别人的人是傲慢,不想低下身子跟别人說話,失去了交流的機會才産生偏見。

隻有把傲慢和敏感都剔除了,然後慢慢去理解對方,我們才會慢慢幸福起來,才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