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甚至爱上了这静谧的死亡。”——济慈
本周HBO新剧《切尔诺贝利》终于完结。这是一部历史灾难片,但看完却完全不亚于一部惊悚片带来的震撼。鬼故事固然吓人,可我们知道那是虚构的。而最好的最真实的恐怖感却是那种想要呐喊,张大口却又鸦雀无声,一切声响都被压抑于心中。《切尔诺贝利》做到了,静谧的力量显然更强大,沉默在呐喊着。
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0秒,切尔诺贝利的一声悲鸣,永久地改变了乌克兰,乃至苏联的历史走向。
呈现——画面
《切尔诺贝利》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基本上都是英国和美国人,剧中自然会有他们意识形态的渗入,但HBO这部剧无论是从剧情还是画面都有着纪录片的写实感。
凌晨,男人,被监视者,绳子,上吊,自杀。
但作为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在死前,他将自己所知道的都录成了磁带留了下来。作品的第一幕便是那静谧的死亡。
接着,是那震惊全世界的核电站爆炸。
接着,是被派紧急任务的消防员从妻子的怀抱中离去,奔赴战场。
接着,是核电站一线工作人员,上报爆炸情况,上级们却坚持3.6伦琴的低辐射数值。
接着,是孩子们在放射性粉尘下奔跑嬉戏,男人陪女人欣赏五彩的放射线,那拉近的慢镜头,慢慢地逼近心灵最深处的恐惧。
没有任何拖沓赘述,开头便是高潮,沉重地让人胸口发闷。简而言之,《切尔诺贝利》,这是一部历史灾难片,讲述的是30年前那场史诗级的核爆炸事件。
数据——历史
豆瓣评分已经高达9.6,但作品的表现力,恐怕不及历史的十分之一。
随着那一声巨响,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31名消防员牺牲,50万军民参与紧急抢救。
6000多平方千米变成危险地带,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危害,2294个居民区受到核污染,800多万公顷的土地成为放射性尘埃降落区。
切尔诺贝利泄漏了12000伦琴辐射。而1伦琴,等于10毫西弗。1毫西弗是什么概念?看7000个小时的电视,才0.01毫西弗。正常生活里,大气放射量只有0.000012伦琴,忽略不计。致死,需要4000-6000毫西弗,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爆超过致死标准的几十倍。
时至今日,有27多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罹患癌症,其中已经致死9.3多万人。
人物——任务
消防员第一时间毫无保护措施的冲进现场,对于到场的他们来讲,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工厂失火。但是随后出现的大规模的辐射症状:呕吐,皮肤溃烂等等。或许也让他们意识到这场灭火的危险性。但是他们的使命就是在任何危险面前打头阵。
他们的职业其实就意味着,在必要关头,选择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换取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书里,一位消防员的太太有一段见证,她描述了,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后,她是如何用一个官方提供的硕大塑料袋,去太平间里把她丈夫的遗体收拾包裹起来。
“他们给他穿了礼服,头盔放在胸前。鞋穿不上,因为脚肿了。双腿肿得像炸弹。礼服也剪开了,因为穿不进去。躯体已经不完整了,全身都是渗血的伤口。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骨头松松垮垮,晃晃荡荡的,身体组织已经与它分离。肺的碎块,肝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他常被自己的内脏呛着……我手缠绷带伸进他嘴里,把东西抠出来……这没法儿说!也没法儿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这就是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的妻子,她所见证的死亡。这是消防员的任务,但首先,消防员也是一个人,也有着自己心爱的家庭。
而后续解决工作,如何进行?任何设备包括上过月球的机器人,都倒在强辐射下。“生物机器人”——这是苏联政府的解决之策。超级英雄这种只活于电影中的人物,在苏维埃,就真实地存在了。
反应堆不断融化,如果接触到最初消防员灭火留下的已下沉的水,那么这第二场爆炸会是毁灭世界级别的。唯一措施是三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开启水闸,将水放出。剧中科学家向上级申请时,那对话简单到直击人心——“你要我批准什么?”“请你批准结束这三个生命”。
高精尖科学在这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完全靠人手顶着高温从爆炸区域上方向下扔沙包以灭火。第一天110架次飞机,第二天300架次,通过反应炉的正上方。那里的辐射,超过3500伦琴,飞的最多的飞行员,一天33次,而每去一次,就吸收5-6伦琴的辐射。如最初的消防员一般,呕吐、腹泻只是最初的症状,潜伏期过后,更多致命症状开始显现,比如骨髓退化,强烈的灼烧感。想象一下,正如看不见的燃料进入你的身体,然后在身体内开始燃烧,从内部活活把人烧死。
最让这些英雄的爱人们无法接受的是,只要是参与过这场悲壮的任务,即使是去世后,身体也相当于一个小型放射源,他们的身体被水泥牢牢塑封,然后装入“铅棺”之中,永远寂寥了下去。
谎言——真相
核电站一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是反应堆堆芯爆炸,并向上级汇报了真实情况。但如果堆芯爆炸是真的,那这情况是核电站一个小小主管无法控制和难以承受的。所以,即使看着工人们被辐射到呕吐、咳血,那位主管仍坚持反应堆爆炸并非事实。
他不断地自欺欺人,甚至开始为了维护自己对这件事虚假解释而大发雷霆。他用力地说着自己臆想出的事实,不止是劝别人相信他,他也在劝自己相信这个谎言。这,便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保护机制——否认。一旦有严重到无法接受的事情发生,人类就会退化成动物,失去理智。开始否认事情的发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创伤。否认,谎言,自欺欺人,是人类面临灾难的第一反应,只因现实残忍。
但事情比想象中的还要不受控制,随着事态的不断恶化,情况逐级向上汇报。但是汇报的内容节本都是灾情得到了控制这样的弥天大谎,但实际上,他们似乎还没有认清真正的灾情恶化到了什么程度。
用来测量辐射的仪表盘上限为3.6伦琴,不好也不坏,仅仅是3.6,和中央高层汇报的也就是那3.6伦琴的低辐射……用200伦琴量程的仪器,结果,再次爆表。没人发出警告或撤离群众,没人愿意负责,甚至没人愿意相信那是真实的。
切尔诺贝利的那位主管是苏联体制的一个缩影,随着情况的恶化,苏联高层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制定中,但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用谎言自欺欺人,在第一时间迅速否定了有人提到的撤离措施。每个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官帽子!真相算什么?!一位年迈权高的长官用切尔诺贝利原来的名字提醒大家:“这个地方的安全和保密才是优先级中最高级。”
封锁消息,不准传播,为了苏维埃“更大的利益”掩盖真相。甚至,《真理报》在3天后,用寻人启事大小的版面发了个小报道,“不值得恐惧的小事故”。
柴静在《看见》中说:“事实真相最有说服力,真实的力量是巨大的,谎言一旦被真相揭穿,伪装一旦被剥去,其原型就脆弱得不堪一击”。强烈的和辐射下,人们不断倒下,鸟儿无端撞向车窗自杀,植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了下去,这些,都是真相在说话。
领导们撒布一切都在掌控中的谎言,一个接着一个谎言,可是核能科学家们的警觉驱使她们去寻找事情的真相。
该剧为了剧情的明确发展,塑造了一个女科学家的形象来代指当时成百上千为了找出真相和解决措施不顾一切威胁和阻挡的科学家们。在她们的努力下,谎言被一点点揭开,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片中那压抑黑暗的写实镜头让我们也置身其中,那种无助,绝望,慌乱,那就是死亡。
导演在片尾也说了,让他最感兴趣的不是切尔诺贝利的爆炸,而是谎言的代价,当人们选择谎言的时候,每个人都在以一种消极的方式维护谎言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逃避很久。很多人无法去面对血淋淋的真相,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勇敢的。但真相是无情的,你最终是会被反噬的。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不是我们错把谎言当成真相,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我们听信了太多谎言,就难以辨别真相了。”人们问谎言的原因,他说:因为有时候,真相还不够好。之所以需要谎言,原因大抵都是因为真相还不够好。我们不喜欢真相,我们无法面对真相,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于是我们捏造出美丽的谎言,粉饰这个残酷的真相。但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它终究会打败谎言赤裸裸的站在人们面前,即使再不堪,我们终将面对。
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件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谎言本身,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大小谎言的时代,重要的是,这个谎言背后在保护的是人民,还是说谎者自己。美好的谎言是为了人民,保护人民的信仰。显然,切尔诺贝利的谎言,保护的并不是人民。
事故发生后,有赴死保护人民的英雄;有无辜受害的群众;有抢救群众,结果自己倒下的急救人员;有拼死寻找真相,扩散真相的记者和科学家。也有,一群掩盖真相,对人的死伤视若无睹,然后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慰自己,甚至给自己鼓掌的小丑。可笑他们还自诩正义,聪明。
仕途,遮掩,推诿,甚至只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就拒绝相信。这所有人的,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如果追究起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弥漫谎言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真相,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被粉饰过的故事。社会建立在虚构之上,而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分辨,哪些谎言是在愚弄伤害你,哪些谎言是在保护你。
比如,媒体压下很多恶性案件,自杀案的大篇幅报道是为了避免模仿。对一些案件的报道,不过分煽动情绪,是一个客观媒体的责任。因为客观理性的信息,才是对人们最大的保护。但更多时候,人们值得比掩饰更好的事实。切尔诺贝利整件事情或许错不在谎言,而是谎言背后的自私自利。
直到现在那片土地上的一切都还被那段历史定格:
摩天轮的竣工日期,与核电站爆炸是同一天,它还没来得及运营,就已经被历史定格。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长满了草木,丛林,各种鲜花,动物穿梭。而其中的废墟里,还有游客拿着的辐射探测器偶尔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