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台湾人,是富起来的一代,文化产业开始兴起,甚至被化分到亚洲四小龙的阵营里。1994同李安的《饮食男女》一齐的还有杨德昌的《独立时代》,两部作品都有着一种社会审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台湾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但《饮食男女》另辟蹊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民生的“食”入手,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既然台湾的天地早已变换了一番,食自然也是要变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李安的主体依旧是人。从老朱来讲,他是一个中国菜大厨,电影起幅后用大量镜头展现老朱的做饭过程,再到与锦荣打电话时,摇镜头展现老朱挂在墙上的照片,可知道他的名誉很高。在饭店有急事时靠的也是老朱的及时救场,老朱代表了不变的立场,在“快”文化下依然坚守着“慢”节奏的人。与老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宁,老爸做的丰盛的菜不怎么吃,但路边餐却吃的津津有味,而且家宁的出场又是在快餐店里面,西式快餐与中餐的格格不入通过人物展现的很清楚,家宁是家中最年轻的,同时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被快节奏驱使着,对于这类人来说,吃什么都无所谓,什么味道都一样。

三个女儿中最可怜的莫过于家倩,她有着西式理性思想的开放却有着感性的情感内核。她是三姐妹中性生活最丰富的一个,却也是最迟嫁出去的一个。她是最早想要离开家的一个,却也是最终留下来的一个。她是开始与父亲矛盾最大的一个,却也是最后陪父亲吃饭的一个。家倩在医院看到父亲时,迫切的眼神目送父亲上了电梯,询问父亲检查的科室,两人的矛盾再深,此时在家倩心里她与父亲的隔阂已经不存在了。“家”的理念让她留了下来。

影片中还有一大文化:宗教,李安把基督教融入到电影中,实则是有讽刺的意味,家珍信奉基督教,甚至让老公周明道接受了洗礼,结婚之前老温还开玩笑说她有个男朋友叫耶稣,连做爱都需要请示神父,太讽刺了。这种戏剧化的表现宗教可以更好的激起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下,我们有时以为李安偏西方一点有时偏中方一点,其实李安哪个方向都不侧重,一切的一切还是落在了人上。老朱看重家庭,周末晚餐很丰盛,以此维持家庭和睦,但老朱爱上了锦荣,显然是不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但老朱还是选择了和锦荣结婚,接受了家庭关系崩掉的事实,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就像老朱说的那样:“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我这一辈子怎么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当然,吃到嘴里是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

老朱和三个女儿们都陷在传统的家庭的束缚中,父亲在结局说出了与锦荣黄昏恋的事实,打破了传统禁忌,朱爸决定活出自我,选择自己生活,这样反而比以往的压抑轻松很多。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欲望不是憋着的,而是要发泄出来的。作为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中所表现的人文关怀更为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