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二十年里,若说真的要在世界所有导演当中选一个最为代表性的人物,克里斯托弗·诺兰一定是最为瞩目的那一个。

中国影迷膜拜式地称呼他为“诺神”,其名字的价值不言而喻。就连在中国萎靡的电影时期,他的出现也让人不知不觉爱上了电影,很可能有人会不服气,昆汀不是更有个性吗?李安不是更具人文主义吗?斯科塞斯不是更飒吗?或者漫威电影不是票房更高吗?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拿导演之间相互比较显然是愚蠢的,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导演都有自己不可动摇的艺术价值体现。

那诺兰凭什么封“神”?

我记得在2008年,当《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轰动全世界时,人们欢呼雀跃,声称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超级英雄,这就是我们想要感受到的电影文化,诺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库布里克”。

...

《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

这样比喻是否合适我们另当别论,但要说在荣誉加冕的路上,诺兰和库布里克几乎一模一样,这20年里,诺兰只凭借《敦刻尔克》提名过一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那一年,他败给了墨西哥三大神之一的吉尔莫·德尔·托罗。

...

《敦刻尔克》

从电影历史的角度来说,几乎没有导演可以完美做到艺术和商业的平衡,当我们看大卫·林奇,看拉斯·冯-提尔,看吉姆·贾木许时,只觉得艺术的感染力令人惊叹,但在商业的成绩上,他们是另类的,是不受欢迎甚至是被人厌恶抗拒的,没多少人想去电影院看《破浪》这样的电影,也没有多少人会清醒着看完《咖啡与香烟》这样的艺术佳作。

而当我们看漫威,看《速度与激情》时,会完全沉浸在视觉感官和理想情怀之中。

...

...

《咖啡与香烟》

导演们都在试图做调整,有的导演偏执成性,有的导演想踏入商业的领域,却都鲜少有成功之作。

唯有诺兰,他甚至做到了连库布里克都做不到的事,完成了商业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并且不是一两部,而是每一部电影,“诺神”称号由此而来。

...

在后现代的电影工业制作上,好莱坞仍然偏向于视效大片,不管成片质量如何,用大量的特效来掩盖故事和内容上的不足。

久而久之,人们产生厌倦感。但诺兰很神奇的一点是,人们从不对他厌烦,我的一个朋友说过:只要是诺兰的电影,我可以毫无顾虑,大胆放心地走进电影院去看,而且我还特别期待。

...

这可能只说明一个问题,诺兰很明白一点:电影首先是在为观众服务,其次才是个人的表达。

...

尤其是像他这般痴迷于空间、宇宙、时间的导演,恰好填补了人们对于未知的好奇心。每次看到诺兰电影的票房成绩,我都惊叹:比不得比不得,谁都比不得。

如果我是电影公司老板,也会毫不犹豫给他砸钱,拍你想拍的,因为我一定会赚的盆满钵满。

...

放在2012年蝙蝠侠系列破30亿的票房简直超神。

但更重要的一点,除了那些视觉盛宴,诺兰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更似一个情感专家。

在思想的延展性上他能够把表达和视觉做到高度统一饱满,人们在他影像中观测到的不仅仅是虚无的空间关系,还有复杂的人类情感,无论是一个怎样的构架,他都能够打碎再重组,重组再打碎。

...

...

...

那么回到20年前,1998年的诺兰年仅28岁,他热爱镜头,热爱编织梦境,于是拿着6000块钱的投资,自己扛起了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等所有的活儿,拍摄了一部《追随》,惊艳得令人拍案叫绝。

...

多数人是通过《记忆碎片》认识诺兰,但《追随》才是他的处女作,相比较他后续的电影,看过《追随》的人并不多,但它还是冲进了豆瓣电影TOP250。

而且这部电影才是真正奠基他影像风格的开端,因为有了《追随》,所以才有了《记忆碎片》,也因为有了《记忆碎片》,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一切。

...

《记忆碎片》

《追随》仅仅只有69分钟,黑白胶卷影像的质感,复古而粗粝,活像法国新浪潮时期的戈达尔和特吕弗。

69分钟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又如何创造自己的风格?这部电影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其巧妙的示例。

...

首先了解诺兰的人都知道他的影像组成很庞大,但《记忆碎片》却是一个以倒叙的形式通过剪辑手法来进行“回忆”的连接。要说复杂,其实《追随》更为精悍,诺兰把凌厉的剪辑手法和非线性叙事的故事铺陈完整地对称了前后的互文。

这和昆汀的《低俗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追随》受成本的限制,更为私人化。

...

...

...

一场“骗中骗”的故事隐藏在简约的场景和镜头语言背后,一个导演横空出世,成为了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

...

人潮涌动的街头,一个男人自叙道:我是一个作家,也许不是,因为无聊透顶的生活,所以喜欢跟随陌生人,观测他们的一举一动,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去相信生活。

...

那一天,他跟踪了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却没想到男人识破了他的跟踪计划,还对他坦白道:自己是一名入室窃贼,收集那些陌生人的物品,把它们装进袋子里。拿走他们的东西,才能让他们懂得珍惜。

...

如此设定颇具猎奇风格,以自叙的方式引人入胜,而纵观诺兰所有的电影,其实用一句话便能概括他的影像风格:用最复杂迷人的语句描述最简单的内容。

...

《追随》也是如此,一个男人通过跟踪来认识自我,却到后来被人反跟踪,一个个谜团通过场景的插叙展现出迷人的环形叙事。

主角从跟踪者成为被跟踪者,他陷入泥沼,却毫不知情,他陷入爱情,却被人欺骗,他揭秘真相,却不知自己已经成为真相本身。

...

...

...

看诺兰的电影其实往往会沉迷在他的结构之中,却会忽略他所要表达的电影主旨,拿《追随》来讲,它接近“存在主义”的思想进阶,一个作家通过窥视来了解社会,这是一种虚无的状态,但他相信一个人时,却被人所骗,这又是一种嘲讽当代社会冷漠的现状。

...

影片虽然只有69分钟,却在处处埋下细节陷阱,等到最后的反转才彻底意识到自己被诺兰欺骗了,他的反套路和反类型化已然在《追随》就自成一派,而本来成本略低制作的胶片影像和极简空间反倒成为了亮点,让整部影片透露出浓郁的复古颗粒感。

...

这是诺兰作为导演最大的价值体现,如何讲故事。

在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他不断衍生出新的电影世界观,也不断挑战着自我的认知,明年上映的《信条》听说是以“时间”为支线,用“倒流”的语境打响一场时间之战。

...

2020年上映的《信条》

而再看《追随》时,你会发觉他对电影的触感是很敏锐的,什么样的镜头该拍,什么样的镜头毫无用处,又该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剪辑大师,帮助电影摆脱平凡的语境,这都是值得我们细细观摩学习的。

...

但我更羡慕诺兰的一点,是他懂得隐藏,隐藏“超我”,把电影当成“本我”,就像《追随》中那个西装革履的窃贼一般,他隐藏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目的,最后隐藏自己的名字,消失在最后的人群中,把神秘留到了最后,没人知道他是谁,他追随的也是诺兰自己想追随的,是价值感。

...

...

而后的二十年,他成全了自己,不再追随自己的身影,反而又一次隐藏,这时,我们才觉得时间就在咄嗟之间,诺兰已经50,他的电影还能陪伴我们多久呢?

就像《星际穿越》中所说: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的是时间!但时间唯一的好处,是向我们证明了他是独一无二的,更是我们所钟爱的诺兰大神。

...

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