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被不断放大的时代,《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以冰冷而闪光的冰场为背景,悄然切入当代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困境与情绪裂缝。看似是一桩少女之间的竞技对决,却逐渐剥离出母女关系的控制与挣扎、自我实现的焦虑与幻灭—导演周璟豪在长片首作中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成熟与节制。

在洁白冰面上滑行的,不只是身体的旋转与速度,还有少女们灼热的欲望、沉默的抗争与尚未命名的情绪风暴。影片通过克制而锐利的镜头语言,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感知被放大、现实与内心逐渐交叠的世界,情绪层层堆叠,边界日渐模糊。

影片深入描摹青春期的紧绷与不安,也悄悄写下当代东亚家庭关系中的褶皱与牵绊。张子枫饰演的江宁,游走在高压训练与内在渴望之间;而由马伊琍饰演的教练兼母亲王霜,则呈现出东亚家庭中典型的“爱”与“控制”的纠结与复杂。

...

影片入围第77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作为新人导演的破冰之作,《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既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痛感的“冰上悬疑”片,也是一次对东亚家庭教育和个体心理断裂的细腻拆解。在我们的对谈中,周导坦言拍摄过程的挑战、以及他与演员们在角色塑造中的共同探索。这部精彩的作品背后,也是一场关于信任与理解的深度协作。

最近,抛开书本专访导演周璟豪,与书本一起阅读这场关于“花滑”与“花火”的对话。

电影《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将于7月18日全国上映,欢迎大家走进影院,感受到那些藏在冰面下的光与裂缝。

采访:汝嘉 忠泽

拍摄:高佳旭

视频剪辑:艺洳

责编:1900 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

周璟豪导演接受抛开书本专访

抛开书本:

周导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抛开书本的采访。首先祝贺《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这对于一位新导演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国际认可。我们此次准备了些问题,希望与您探讨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选择了花样滑冰这个充满美感与残酷竞争的独特舞台。当初是什么吸引了您以花滑为载体,来讲述这个关于青春、压力与极致追求的故事?

导演周璟豪:

我自己很喜欢运动。考虑拍摄电影时,我觉得运动元素可以给影像提供一个很好的基底,镜头有机会拍摄得生动有力。而花滑很特别,既有非常残酷的一面,又有非常艺术和美的一面,两者兼具。在这种一体两面中有机会生发出一个戏剧性强的类型故事,所以我选择花滑作为载体。

...

抛开书本:

影片中传递了一种“不畏摔倒”“想赢无需羞耻”的强韧精神。您如何理解江宁所代表的这种“强女”人设?在您看来,这种在高压下迸发的力量,对当下年轻人重新定义“成功”与“成长”有何启示?

导演周璟豪:

对我而言江宁在这个故事中比较有魅力的瞬间是当她诚实地面对自我,坦诚地表述野心,也诚实地面对自身的局限:即使付出许多努力,也许也仍然无法达到目标。江宁的焦虑来源于外在的标准,作为滑冰运动员,她想要获得冠军,或完成某个难度的跳跃,当她做不到的时候,会感到焦虑并越来越紧绷。但其实她的成就感不一定局限于跳跃动作或获得冠军。

比如,她在冰上有滑得很爽的时刻,或当她进行陆地吊杆训练找到轴心时,会感到无比的兴奋,觉得周围世界都已经消失,这也让她非常满足。当她追求某一个外在标准的时候,可能会忽略内在的其它东西。尝试从细小和内在的事情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一种成长。

...

抛开书本:

王霜教练与江宁之间的母女/师徒关系是影片非常重要的情感核心。您想通过这种既亲密又充满控制欲与期望的关系,探讨东亚家庭中哪些普遍存在的教育模式或情感羁绊?马伊琍老师塑造的这个角色,有哪些让您觉得特别精准或引发共鸣的特质?

导演周璟豪:

创作时倒没有过多试图折射某种普遍性的问题,更多专注在我所塑造的特定的人物或人物关系上。江宁和王霜面临的一个困境是,有时很想做好一件事情,但也许即使付出许多努力,也不一定能够让自己满意。当无法达到期待时,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内心的落差?

关于马伊琍老师的表演,王霜这个角色有很多面:是教练,是母亲,还是对自己过去职业生涯并不满意的运动员。这些不同面之间存在矛盾,比如当她对江宁不满意时,是否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满意。马老师的呈现展现了这种复杂性,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作为教练的严厉一面,也可以看到她非常柔软的一面。她展现了角色的层次和内在矛盾。

电影中有一段王霜视角的闪回,我有纠结过是否进入这段闪回,因为在那一刻之前电影“悬疑”的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但马老师在这段的表演给我带来一些触动:当她看到女儿兴奋地问她是否可以再来一次的时候,她的选择和回答可能比简单二元对立的道德判断更复杂。马老师在这些瞬间的表演很好地传递了这种艰难的选择。

...

抛开书本:

作为您的长片导演首作,《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筹备和拍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监制陈正道导演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您哪些关键性的支持或启发?

导演周璟豪:

电影中很多滑冰场景的拍摄技术难度较大,但只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最终都能齐心协力找到解决方法。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挑战还是在创作中对人物进行持续的塑造,比如找到江宁角色的结局。在开拍前,结局其实还没有完全确定,但随着张子枫的表演逐渐成型,我们逐渐抓到了她与角色之间的连接,进而明确了结局的方向。最后她是否上场?如果上场,比赛时如何发挥?她又如何面对?

其中一部分灵感来源于拍摄过程。有一次我们拍摄江宁被吊起在空中练习陆地吊杆的戏。拍摄中有一个瞬间,当我准备喊“咔”的时候,子枫似乎真正找到了旋转的感觉,兴奋地喊了一声“再来”。这是戏中的台词,但有一瞬间我以为她在对我说。之后她表示她在空中找到了轴心,忽然有一种非常享受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回去之后,基本抓到了这个人物的结局走向。江宁的自由和快乐可能就在冰上,这和寻常意义的玩耍、交友或对抗母亲无关。如果她想要赢,她就应该上场,如果摔倒就自己面对就好。而最后的结局也许跟输赢无关。

电影的结尾我没有用原本计划内的分镜,而是用了一颗意外收获的镜头。在拍摄江宁滑行的镜头时,她尽情滑了很久,当音乐放完,我就建议她顺势做一个表演结束的定格。这个定格不在计划之内,也没有事先沟通表演方面的指导,但因为它恰恰是紧接着一长段滑行之后的自然状态,子枫的表情呈现了一种简单又复杂的真情流露。所以于我而言,在拍摄中持续地和团队共创是挑战也是收获。

...

监制陈正道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启发。我想做的电影是简单意义上好看的商业类型电影,但同时希望具有鲜明的作者风格和表达。正道导演在作者电影和商业类型方面都非常有经验。所以不仅在项目的落地和推进的制片层面,在创作层面,比如什么样的戏会更加类型、更能与观众建立连接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启发和建议,在我产生作者性思考或者困惑时也帮助我答疑解惑。

抛开书本:

我们知道子枫为饰演江宁这个角色提前半年进行了艰苦的滑冰训练,马伊琍老师和王霜角色的契合度也很受网友们的关注,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在选角过程中,最开始是如何找到的张子枫、马伊琍和丁湘源这位专业花滑运动员的?您最看重演员与角色的哪些契合点?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哪位演员的表演或对角色理解的深度最让您感到惊喜?

...

导演周璟豪:

关于选择子枫来饰演江宁,主要在于契合度。首先,子枫本身是非常有经验的演员,但她总在寻找突破,这与江宁有些相似。另外,我觉得子枫是一个专注的人,时常会屏蔽外界而专注在自己做的事情里,江宁也有这个特质。

王霜的角色原本设定可能更狠一些,而马老师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一份柔软。作为创作者我一定也有局限,王霜作为母亲的视角,我没有亲身经历去体验,而马老师带来了很好的补充,让这个角色可以更好地被人相信和理解。

关于钟灵角色的选择,我很早便明确需要一位本身就会滑冰的运动员。钟灵在戏中是横空出世的角色,在戏外丁湘源也以没有演戏经验的背景加入了我们。她擅长花样滑冰,这项运动的基础为她带来了自信,这种自信和松弛给她的表演提供了支撑和帮助。虽然我们牺牲了一定的表演经验,但这反而和角色有某种契合度。

...

抛开书本:

影片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对您个人以及这部影片意味着什么?在戛纳放映时,现场观众的反应或国际影人的反馈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点?这次经历对您未来的创作有何影响?

导演周璟豪:

在戛纳的放映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和获得反馈的机会。在电影节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电影。氛围非常好,排队时前后左右的人永远在讨论电影。这种热情的氛围对创作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大家对我们影片的反馈中,我的主要收获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做了一些选择,展映后的反馈给我提供了一次验证,让我了解哪些选择有效,哪些可能还有提升空间。这次交流非常有启发,尤其是对我未来的创作。

...

抛开书本:

作为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青春剧情片,如何在营造紧张氛围的同时,确保观众能深入感受到角色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您认为影片最能引发观众共情的核心情感点是什么?

导演周璟豪:

其实我的重心没有特意放在营造紧张氛围上,而是希望能尽可能贴近人物,无论是剧作还是拍摄。例如希望摄影机距离人物很近,使用很多浅焦的特写镜头,让镜头在不同状态时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变,拍摄主观镜头等等。这样做有助于真正进入人物的世界,也有助于观众理解和代入角色。当做到这一点时,紧张情绪和氛围会比较容易被呈现,因为这是戏剧本身就带来的。

关于最能引发观众共情的核心情感点,其实每个观众离开电影院时所带有的感受也许会有所不同。其中比较触动我的是,当一个人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但事与愿违时,如何面对这种落差?

...

抛开书本:

有观众反馈看完影片感觉“像被抱了一下”,情绪得到了释放,您是否在创作时就有意识地将《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打造成一个当代的话题语境,尤其是身处竞争压力中的年轻人的“情绪出口”?您希望观众带着怎样的感受或思考离开影院?

导演周璟豪:

创作时没有刻意打造某种“情绪出口”,但主观上,我希望观众在离开时能和江宁感同身受:如同一个人经历了许多挣扎与努力之后,在某个瞬间终于喘了一口气。这种感觉并非胜利,人的困境也未必得到了解决。就像生活很难一夜之间焕然一新,但有时我们从某些经历中受到启发,通过自我对话获得一点力量,能够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