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杜克很高兴能够时隔两个月总结出了这份电影榜单。但其实我今年看电影的数量大幅度锐减,甚至很多时候缺乏一点耐性。只是每当我投入其中时,又会觉得拍电影的人真的很沉稳。

但其实,今年电影质量也是大幅度缩水,不知怎的,我似乎找不到太多可以与我产生情感共鸣的电影。流媒体当道的时代,似乎唤醒不了我们对待电影的热情,只是在影像的空间里,仍有许多恋恋不忘的人用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讲述方式与我们相遇。

我们熟悉的漫威,似乎进入到一种瓶颈,这是商业电影的倦怠还是斯科塞斯所说的主题公园的无趣?

...

电影《永恒族》

我们熟悉的大师们,创作力依旧保持强盛,真诚如阿莫多瓦,他也知道电影终究是属于历史的,而不属于这个时代。

...

阿莫多瓦《平行母亲》拍摄现场

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因为当下的病毒侵袭而放弃了很多传统上映方式,转而投入到流媒体模式,只是影片质量堪忧,今年颁奖季着实含金量不高。

...

妮可·基德曼能否二封奥斯卡影后?

我们熟悉的华语市场,主旋律电影仍旧是主力军,娱乐圈时而平地一声雷,所有的整改却掩盖不了对电影的狭隘,最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对经典电影的阉割。

...

《长津湖》夺得华语年度票房冠军

那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呢?电影只是一种记录语言,它记录着这个世界的一举一动,可这个世界随时都在改变,常觉得世界变幻之快,我们已跟不上步伐,所以才会在镜像中找寻普通的生活。

可邓布利多那句话永远适用于每个时代的人们:不要沉迷于幻象而忽略生活。于是当生活和电影沦为一谈时,我们才发现电影始终是美好而短暂的,哪怕只有24秒的定格,我们似乎也已经知足了。

...

...


                                                                     年度电影15佳                                                                     FLIM OF 2021

01《上帝之手》 保罗·索伦蒂诺

...

导演索伦蒂诺的半自传电影,一改《年轻气盛》和《绝美之城》的意象化表达,反而以流畅而自然的叙事回忆青春,全片被浓烈的乡愁感和岁月感笼罩,也同时以索伦蒂诺擅长的群像回归个体手法在娓娓克制中阐述。

...

足球、海岛、夏日、宗教、那不勒斯、《美国往事》,影像中的意大利伴随着嬉笑怒骂、父母去世、电影之梦流露出蔚蓝色的忧郁感。台词中说道:“通过我进入苦难之城,通过我进入永恒的痛苦,通过我你就能在迷失的人群中穿行。”这看似诗意化的描述实则是导演对艺术创作的热忱。

...

少年历经生死、破处、孤独、迷失和找寻后最终前往罗马,他想成为一个电影导演,他通过故土的人们挖掘出意大利的悲伤和狂欢,但最终,他要牢记这些记忆,再将他的心碎化作艺术,将上帝之手化作使命感,造一座只属于那不勒斯的电影天堂。

...

02《圣母》保罗·范霍文

...

神有旨意:成为圣洁,远避淫邪。

人有罪恶:成为欲望,亵渎神明。

没有人不会承认《圣母》是一部绝佳的好片,且在艺术电影中,它做到了流畅、深刻、荒谬、反转和极致美学的重要融合。多数人觉得艺术片沉闷,但一个叫保罗·范霍文的导演偏偏打破了这一规则。


...

可以说《圣母》中的本尼蒂塔修女代表的是一个众生符号,她所叙述的神迹代表的是一个超我,而她所渴望拥有的欲望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自我。随着质疑不断,她的超我也在发生裂变,最后归结到人本身,当你成为自己的信仰,你就是自己的神迹。


...

保罗·范霍文依然大胆而丰满,那些裸露和情色的场景台词,那些光影结合的中世纪画面,还有那起承转合,一针见血的文本主题,都被他融化了在两个小时的缩影中,而在女性主义电影崛起之际,他用最无畏的创造力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本无区别,是社会意识在做切割。当我们什么时候抛开这种性别意识,文明才能得以进步。


...

0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约阿希姆·提尔   

...

戛纳最佳女演员获奖作品,也是今年观感最舒服的女性电影,映射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困惑和迷茫,我们爱谁?我们如何看待生活?我们又将如何抉择?

...

电影留白和氛围感拉满,不局限于男欢女爱,而是把更多重心放置在女主角的精神世界上,她的找寻过程与我们同悲同喜,爱一个人不难,感知一个人却很难,只有你真正历经了生活的种种,才会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

在女性主义逐渐崛起的电影市场,其实更应该出现多元化的作品,哪怕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她的职业、兴趣、生活、心理活动都是丰富多彩的。以个体暗喻众生相,其实我们也是如此,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之旅,目的地在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接受自我和感受生命。

...

04《犬之力》简·坎皮恩

...

《犬之力》很容易被忽视,原因有三:它静默,它诗性,它阴郁。但同时在西部的辽阔背景下,它又显得如此锋利而荒芜。

这个关于报复和怀念的故事在简·坎皮恩的执导下,一再削弱矛盾冲突,她把三个主要人物设置为独立的个体,却因为处在同一片境遇而发生不同的转变。

...

人物没有所谓的道德点,亦如同暗沉忧郁的色调,电影始终在营造一种风一般的惆怅感,平缓而波澜不惊,直到收尾才一刀见血。


...

简·坎皮恩的细腻体现在人物的留白和情绪之中,探究故事性并不难,疑惑的是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在我看来,是一个男人的自吟,一个女人的自封,和一个少年的自寻。其他总总,都隐藏在那座像狗吠的山中,关于过去的爱人和守护,都将成为死后的记忆,随西风烈马,逐渐消逝…

...

05《法兰西特派》韦斯·安德森

...

导演到了某一种阶段,一定会极尽表达自我,这可能是韦斯·安德森信息量最密集,观影门槛最高的一部电影,看似毫无关联性,却统一表达了一个主题——“那些逐渐消逝的才是最珍贵的”。

...

当代流媒体盛行,纸媒时代影响长大的安德森用熟悉的配方(意指构图、美学、色彩、叙述)来缅怀和借喻时代的消逝和变幻,更在某一种程度上,以时代之名讽刺时代之殇。


...

三个篇章“画家营销”“作家革命”“美食犯罪”以卡通、黑白、拼贴的方式把每一帧影像都展现饱满,丝毫不空留白之处。但韦斯·安德森是可爱清奇的存在,他作为影像传承者,保留着童心,也再次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荒诞不经的表达方式提醒我们:电影需要创新表达,艺术更需要时代更替。

...

06《驾驶我的车》滨口龙介

...

我极少看日本电影,但作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号种子,我也想一睹滨口龙介的创作才华。

的确,日本电影所传承的清冷和孤寂感或许并不适合某些人观看,当戏剧、现实和生活沦为一谈。当契科夫、村上春树和滨口龙介在不同的时空对话。《驾驶我的车》以实验性的电影精神在与我们交谈。

...

那些思考痛苦和死亡的人们,

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

努力地活着,

只有度过了漫长的白昼和黑夜,,

我们才能得以永远的休息,

那些已经消失的,

终会留下值得被后人叙述的印记。

...

这是滨口龙介的叙述语言,探讨死亡和孤独,更传递一种向虚无而生存的影像主题。作为戛纳力捧的嫡子,他已经在影坛树立起独树一帜的风格,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去认真探讨的,一个导演如何在传统和自我中找寻到夹缝重生的勇气。


...


07《呼朋引伴》迈克·米尔斯

...

对照性极强的电影,与时间、城市、自我以及世界的对话与探讨。以人与人的距离和关系中拉开帷幕,全片黑白色基调,具有强烈的沉浸感和深沉感,看似是在描述一段叔叔与侄子逐渐拉近距离的故事,但内核是在辗转洛杉矶、纽约等城市后如何发现内心的归属感。

...

城市的回旋之音,纪录片孩子的未来设想,回忆过去的碎片记录,母性与父系的情感碰撞,迈克·米尔斯在影像上的细腻感和缓和度仍旧处理的极为精致,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依然真挚动人。

...

当我们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时,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意义?在这过程中,其实我们更应该理解生活、理解自我,更理解他人;这才是电影中所抒发最温柔的话语。

...

08《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斯尔丹·戈卢博维奇

...

我强烈推荐喜欢电影的人都去看这部电影,甚至是许多电影的初学者也可观赏。因为这部电影很明确的让我们知道电影应该要这样拍。全球无数影展展映的诚意之作,但豆瓣观影人数只有5000人不到。

一个父亲徒行500公里,只为唤醒亲情的温度,

可现实的荒谬只能以穷是原罪来暗自嘲笑。导演用极度冷静克制的手法在讲述一段社会底层的寻亲之路。

...

可过程我们与其同在,眼看资本体制的无情冷漠,社会现象的喧闹和讽刺,以及穷山出刁民般的冷幽默处理,都在一段旅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这个父亲沉默寡言,只想要和孩子家人团聚,他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群像,而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值得批判吗?不,它更像是一种警醒,警醒人们在这个世界得以更好的生存。

...

09《麦克白的悲剧》乔尔·科恩

...

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地基,该如何搭建一座光影的悲鸣圣殿?无论是构图、摄影、美学还是剪辑,都凸显出影像的质感和力量;表演精准而有力度,奥斯卡帝后搭档果然稳妥。

科恩剔除了很多边框,把最主要的核心集中在人物的情绪中,这也趋近于最舞台剧的呈现方式,场景布景极度极简化,却以一种原始、冰冷和肃穆的氛围表现出悲剧的究极形态。

...

原著《麦克白》表达一个人对权力的欲望和恐惧,而电影也体现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更用大量的原著对白来增强情感,但这样返古意识的拍摄手法不见得会吸引更多人,只是科恩也不太需要玩自我证明那一套,他的麦克白更多是一种内省,一种热爱电影艺术的自我燃烧。

...

10《安妮特》莱奥·卡拉克斯

...

莱奥·卡拉克斯的电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相反,他正好印证了一句话:电影是门感受的艺术,而非理解。

《安妮特》虽是黄金好莱坞的背景,却充满着浓厚欧洲先锋和实验意识的氛围;虽是一部音乐歌舞片,却没有一首歌会让你记忆犹新,甚至会被人大骂难听至极。

...

但为什么仍有许多影迷对莱奥·卡拉克斯恋恋不忘呢?因为他有非常立体的艺术人格,更因为他如此与众不同,传承着最变革的影像精神,能够在视听语言做到完全不拘一格。

...

所有人物都像他手中的提线木偶,讽刺着名利场的欲望和背叛,也借人物之口呼唤着最纯粹的生命情感。看似诡异,却一直保留着最真诚的电影特质。

...

11《健听女孩》夏安·海德

...

事实证明,只要剧本扎实,表演真诚,一部标准的剧情片同样可以深入人心。虽然是翻拍,却有着独有的美式独立风格。

...

音乐的加成不多不少,给故事留下了动人的青春印记。最感人的场景莫过于父亲和女儿的自白和剧场的手语歌唱。

...

“以你之手,换爱之名;以我歌声,抚慰心灵”,这是女主角的叙述,更是本片传递的除亲情外最重要的主题特征,她想踏上未知之路为梦想而奋斗,可她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陪伴。

戳中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不仅是亲情,而是人们在面对任何选择时做出的最勇敢和坚定的抉择。

...

12《沙丘》丹尼斯·维伦纽瓦

...

对《沙丘》感到迷惑的人其实有很多,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竟是个不痛不痒的开端,没有太多商业成分的激烈,更像是一部科幻版的宫心计。

的确,这部被誉为最难搬上大银幕的科幻经典经过维伦纽瓦的改编和创作有了一个更具象的新世界,而这只是为未来系列所做的初步奠基。

...

可是维伦纽瓦从来不是说故事的一把好手,他是人文主义的创新者,他所输出和所创造的仍然令人惊叹。

...

黄沙漫舞,人心较量,美学意识,场景设计,都如此宏大和精致。令观者有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沉浸感,再者,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部少年成长为王的科幻巨作需要通过绝对殷实的奠基才能得以壮大。从这一点来看,我从不会怀疑丹尼斯·维伦纽瓦,毕竟,他可是唯一能与诺兰抗衡的导演。

...

13《钛》朱利亚·迪库诺

...

《钛》的出现以及荣获金棕榈大奖,看似标新立异,其实更像是一种艺术固化的突破。若干年前,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用“车”来赤裸的展现人的虚无欲望,而朱莉亚却要用“车”来唤醒人的冷暖自知。

...

惊悚类型,却是一部“赛博朋克的酷儿潮”电影,其中包含着对性别、社会、人性、孤独、父权、平权等多种复杂因素,却被导演融合在刚刚好的篇幅,我们容易被色彩、摄影、故事、血腥以及裸露所吸引,但这就是一部充满情感缺失的家庭电影,那些不经意的温柔总是流淌在银白色的钛金属之中,一旦找回,便能寄生。

...

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在惊悚类型中装置着人性思考和性别认知的主题性,得以让我们得到反思和启示,也在最适当的篇幅中让我们体验到电影的质感,不是电影在主导我们,而是我们应该怎样看电影,我们又要如何创造电影。

...

14《不要抬头》亚当·麦凯

...

对《不要抬头》嗤之以鼻的大有人在,我就不要当反叛者了,从主观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确实很有意思,我很喜欢亚当·麦凯的美国式幽默,也很赞赏所有对当今社会提出异议的创作者,且亚当·麦凯在以一种反讽和喜剧的方式在处理。

...

不沉闷,也极具直白讽刺效果。全明星阵容都冲着“环保意识”加盟出演,但影片侧重点更反映的是当权政府的无知和愚蠢以及媒体的哗众取宠,当然其中很多影射我们都心知肚明。

...

亚当·麦凯对于群戏的掌控还是很有力道的,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环境衬托都支撑得当。法媒对这部电影倒是很中意,美媒则多数差评,喜不喜欢倒是其次,因为“环保问题”确实需要引发人类思考,无论以何种方式,这都是我们当下时代最大的隐患。

...

15《里夫金的电影节》伍迪·艾伦

...

没错,我就是伍迪·艾伦的死忠粉。

每年都会等来一部伍迪·艾伦是属于影迷的狂欢,可以说,这是近五年来他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但非常私影化,是他作为影迷拍给电影的电影。

...

如果你是影迷,你自然会对应他用梦境所创造的电影片段,那是与现实所对话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竭》《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

如果你不是影迷,可能会与男女情感做唯一的联系,用道德和浪漫的情怀做自我的批判和表达,甚至把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视作存在主义的价值体现。

但纵观伍迪·艾伦的晚年创作,会发现他已经把当下的生活状态引申到了创作的底色中,他的自我不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也更体现他作为影迷最单纯炙热的心,电影一部部拍,它不商业也不艺术,它只是电影本身,无关其他。

...


特别提及


阿彼察邦《记忆》

阿莫多瓦《平行母亲》

布鲁诺 ·杜蒙《法兰西》

拉肚·裘德《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斯特里奥斯《有答案的男子》

米格尔·萨普什尼克《芬奇》

肖恩·贝克《红色火箭》

瑟琳·席安玛《小妈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