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得知这个电影拍摄时间只有十几天,怪不然我觉得挺潦草的,感觉有许多细节可以做的更加完善

先说优点

开头郑Sir是一个努力但失败的老师,一封遗书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日记本,一句相似的话。“我觉得自己不重要。”郑Sir在脑中想象自己大声反驳领导,被点的时候却只敢小声配合。他这么平庸,这么失败啊。所以任谁都没有把他和那个“天才”弟弟联系在一起,他一定是那个平庸的哥哥。 哥哥提到自己以后想做个老师,这也印证了郑Sir的身份。所以就算他受尽了这些,他最后也长成了一个大人,甚至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职业,所以他后来其实过得还不错吧。所以就算他已经爬上了天台,我也笃定他没有跳下去。当画面一转,出现葬礼,弟弟抱着日记本哭,我都以为是东亚小孩祖传技能——想象用自己的死亡来惩罚大人。想象自己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平时打骂自己的父母只能抱着自己的尸体哭天抢地,追悔莫及。我用了几分钟才反应过来,跳楼是真的,郑Sir是弟弟。原来就算小时候无比天才,长大也只是平庸的人。直到此处这个反转做的还是不错的。不过后续就越来越无聊了。

郑Sir与女友十分恩爱,但一个孩子打破了这种平静。童年的记忆永远留在他脑里,所以他不敢要一个孩子,他没准备好,也许这辈子都准备不好。我感觉导演这里应该是想把郑sir长大后想要组建的家和小时候的家做一个互文。正是小时候导致了现在。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说的是太好听了点儿。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你当父母你也发疯。”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会成为一个跟你爸妈一样有病的爸妈。然后培养出一个跟你一样无能无用的孩子。

缺点

父亲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代表着家暴,只会打击,责骂,大发脾气。唯独在病房里吃烧麦,那个看儿子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一丝人性,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思绪。似乎在闪耀,但只有一刹那。其他时候父亲真的太符号化了,他们这个家除了吃早餐就没什么日常生活的戏了。

母亲这个角色前面塑造得是稍微好点的,她对自己的孩子有爱。但这个家也搞得她精疲力尽,为了哥哥她受凉很多委屈,这仇自然就记下了,所以随时都表现出嫌恶。但在哥哥离世后,她竟然是什么都没说直接走了?再也没出现过。。。。

这个家有点过于奇葩了,所有的戏都仅限于虐待哥哥,全家只有弟弟和他一起偷偷出去玩那里是快乐的。塑造得好单薄。如果能加入一些家庭氛围和睦一些的群戏感觉会更加完整,以乐衬哀。

父母对孩子偏心是常有的事,不过都是自己的孩子,最基本的爱还是有的,不能把孩子给养死。我看过一个up分享她养猫的生活。我思考了一下我对我家猫的态度,简直一模一样,我也不能养孩子。【第一次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是第一次当父母!-哔哩哔哩】

第一次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是第一次当父母!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最近看到了许多看似光鲜的up主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来大家都过得那么不幸福。关于“偏心”的故事有那么那么多。越来越开始怀疑家庭这个东西还有必要存在吗?【26岁我为啥住废弃房?爸妈生小弟弟!爷爷有后奶奶!我多余了-哔哩哔哩】

26岁我为啥住废弃房?爸妈生小弟弟!爷爷有后奶奶!我多余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凡人张的父母也曾努力救治过他,后来选择了生弟弟,对大儿子不管不顾。

【如果家庭带给你的不是幸福。。-哔哩哔哩】

如果家庭带给你的不是幸福。。_哔哩哔哩_bilibili

nya酱的妈妈曾拉着她去紫砂

【今天母亲节,发现我妈拉黑了我-哔哩哔哩】

今天母亲节,发现我妈拉黑了我_哔哩哔哩_bilibili

起司的家人根本就不算家人吧

【轻生的学生,家暴的父母,做了老师后我非常崩溃......-哔哩哔哩】 “没有用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不爱我。”

轻生的学生,家暴的父母,做了老师后我非常崩溃......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孙一宁】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治愈童年的不幸。-哔哩哔哩】 孙一宁竟然也得不到父母的爱。学会接受父母不爱孩子这个事实。

【孙一宁】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治愈童年的不幸。_哔哩哔哩_bilibili

【傅首尔: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哔哩哔哩】 第一次听傅首尔这段辩论就非常打动我。原来那么开朗的傅首尔,童年如此不幸福

傅首尔: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个世界的苦难太多太多。根本说不完。

在这种没那么喜欢的电影,我又开始钻牛角尖了。这么想要好成绩,为什么你们都不给他辅导功课啊?这么有钱,请个家教不行吗?小学课业只要认真教肯定能学会吧。能请钢琴老师,不能请别的吗?

《年少日记》着重偏向于对主角情感的挖掘, 让观众随着电影洞悉男孩为什么跳楼。不过我还是更喜欢《阳光普照》重点放在活着的人身上,父亲的塑造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