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C,5-6。
简评:
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
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奇等大师对其他艺术的高明化用,而是生硬的大杂烩式拼贴艺术,沦为过于精致和唯美的明信片主义。前者是借用艺术的传统去滋养这门新兴的门类,而后者则彻底把本就积淀尚浅的电影文化彻底抛弃了,这是莫大的背叛与舍本求末。
从某些方面看似乎有开拓创新之处:叠化、画中画、镜头并置,实际全然是从其他艺术形式生搬硬套的糟粕。又不同于元电影或实验电影秉承的探索精神,本片毫无自觉、节制和谦逊可言,几乎已经走火入魔、顽固不化了。
影片不仅完全打破了电影的规则和语言,且已然丧失了电影之为电影的本质—然而蹊跷的是,却陷入了另一种僵化的范式。既没有摄像机的存在,更不要提特写和有情感的运镜了,同时(电影意义上的)表演、一切鲜活的和人性的因素都被降解了。不仅没有时间的生成,连运动也被消解为机械的形式。银幕不再具有空间的纵深,而是彻底作为一个平面的画框、一个装置活动的场域、一个失去了生命和交互的戏剧舞台-一个半死的木乃伊。影片成为封闭且僵死的机器,看和被看的活动在此找不到任何位置。
(意语字幕)莎翁的英文听起来很吃力,再加上凌乱不堪的视听表达,始终云里雾里、半梦半醒,情节也是不知所云,最终忍耐着才勉强看下来。
25.10.18arlec 晚到了十分钟恰好开场
这不是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简评-第五代发轫作
C 5-简评:观影体验实在很一般,影像贫瘠不堪、情节一样僵死无力,镜头毫无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镜头间也不具张力。播音腔的配音,样板戏的表演,摄影的确有新意,但总体上十分鸡肋-节奏不稳、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也只有在这个特殊时段才会产生出 ...
札记-随感-简评
评分:B- 6.6/6.7前言: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简评: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简评
B7.5-虽然绝对不算多么精致的杰作-略显单调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欢,很纯粹的片子,三星半。一个月以来每周找资源都以译制片失败告终。等待了三周以为找到了资源,结果依旧是俄语译制片加英俄字幕,无可忍受。终于看上了繁体中文字幕版-即 ...
大银幕重温再评
B+8.2很不错的作品,有所回味,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或许是由于其克制吧,总觉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结构没有那么连贯,也没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灵之马》则更精巧甚至轻快。选角的形象和十分恰当和典型,表演则简化到甚至有点生硬刻板-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