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节目组的肯定与批评
节目组应该是基于张颂文当下的热度和商业价值,以及留意到他本人是个特别喜欢在网上分享日常生活并且有相当体量的网友喜欢观察他的生活,才因此策划了这档综艺。
我想肯定节目组的尝试——无剧本、无目标,让主嘉宾张颂文一人随心发挥。尽管我在早些年也看过个别号称无剧本的生活综艺,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强行冲突、强行矛盾、莫名其妙争吵又和解的尴尬设置。但目前放出的两期来看,我确实没感觉到什么剧本设计的痕迹,我也不觉得节目组会想出一段——嘉宾们大晚上突发奇想去看看哪里放烟花、探究为什么放烟花,因而几个人坐着三轮、骑着单车在坎坷泥路上摸黑,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打道回府的情节。这种情节在大多数综艺里是毫无意义的,也恰恰证明了无剧本、无目的特质。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这个节目组的智慧,因为我只是在第一层,而节目组在大气层。节目组就是通过设计这一段来证实TA们的无设计,“可太智慧了”。
那我接下来就要稍微批评下这个“智慧”的节目组,何必要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访和无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呢?尴尬的路人采访无非就是想表明张颂文给路人的印象很好、没有明星架子、能跟任何人打交道。但这点本应是让观众通过节目来感知出来的,不需要让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访来提供“人证”。其次,无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无非是想表明嘉宾们在这节目里跟着张颂文学习了解了不少、生活阅历丰富了不少,同理,这也是观众能看出来的,不需要让嘉宾整些精致的“参后感”文案读出来。
二、张颂文对这个村子熟不熟、跟村民熟不熟?
如果是看过张颂文早年的一些微博以及记录短片,应该不会有这种怀疑。当然,除非你觉得网友们在第一层,张颂文在大气层,从他开通微博伊始就在编撰众多生活细节及人物故事,他在记录短片里请来的都是资深素人演员配合他表演。
有以上怀疑的朋友们,可能忽略了两点。一个是张颂文2009年就开始租住在原来的平房,一个是张颂文在当地市场买绿植、肥料(除非你觉得所有的绿植在他此前相关的微博或短片里从未出现,只是拍综艺前临时上网订的)。
但综艺为何给你的感觉这种“不熟”的感觉呢?因为新花园和旧平房这两个地方就不是邻近的地方。从综艺里也能看出这个村子也不是个小村。我在我出生成长的小镇中心区可能还没这个村子大,你让我往一个不常去的方向走远一两公里,那里的人事物我也一样不熟。并不是说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就必须得徒步整个村子、认清全部人,他可以在他家附近、在他经常去的市场和小店里体验生活。
三、走到哪,讲到哪,教到哪,爹到哪?
1.我们先正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压抑焦虑的环境里,你觉得TA有多大概率完全不受半点影响?
张颂文在这个社会里,在他这个年龄段里,或多或少也有一丝所谓的“爹味”。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有的人是1-5%,有的人是90-100%。
当然,自己看不惯别人有“爹味”,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没有“爹味”。就好比看不惯别人装叉的人,有可能自己就爱装叉(这段话仅用于警醒我自己)。
2.这个综艺是想拍他的生活日常、生活理念、如何创造生活阅历。
张颂文在该档节目里,是综艺剧本设置的角色吗?还是表演指导老师、绿植爱好者?
表演指导老师,教一教年轻演员如何表演,若是这叫做爹味的话,那么你可能得考虑要不要把所有教过你的老师都喊爹?
绿植爱好者,跟外行讲解怎么辨认绿植、怎么养绿植,若是这叫做爹味的话,那么您作为音乐爱好者、电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跟别人讲解的时候需不需要别人喊你爹?
你说别的嘉宾可能不想“被教”,那你为何来参加这档明明是围绕表演指导和绿植爱好者张颂文展开的综艺呢?
3.我曾说过我个人对“爹味”的理解,我觉得“爹味”是个中性词,包括但不限于:自以为什么都懂、爱打断别人发言的「说教」,因为对方是晚辈或女性而产生的「蔑视」,一直把你当做小孩子的「纵容」,担忧你吃不饱穿不暖的「过度操心和经济支持」等等。
以上这种理解必定是片面的、主观的、个人的,因为我只是根据自己贫瘠的现实生活经验作出的。我希望我对国人同胞的认识能够基于我的现实生活,而非网络,因为网络的另一端也不一定是人。
当然我也尊重不同的理解与定义。我还记得前几年有位豆友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你知不知道,我说的国男是指你国强奸犯男性”,完了就把我拉黑了。那次交流帮我打开了新思路,我在想我能不能把「国人」理解为「你国犯罪嫌疑人」?这个笑话有点冷,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