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哥斯拉》斬獲2017年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日式主旋律特攝片/災難片/怪獸片。配樂與音效有上世紀的古早味,前中段的僞紀錄片感較強。

石原裡美在本片中飾演美國特使,其浮誇油膩的演技發揮堪憂,又或是導演想塑造的美國政客形象。

雖有批判老人政治,但終究是能屈能伸的臨時首相老人靠鞠躬換來法國的支持、聯歐阻美;

雖有諷刺官僚主義之低效,但又借由角色之口說出這是民主政治的體現;

雖有指出美國官方的強大且霸道,但還是多虧了願意協助日本官方的美國特使;

雖有安排美國官方意圖通過對東京的大面積核打擊來消滅哥斯拉,但又借角色之口說出“就算這裡是紐約,他們也會做出一樣的決定”。

哥斯拉是各國随意丢棄、傾倒核放射物的污染惡果,這一設定意在傳達“反核、環境保護”的思想,但絕非本片的重點。

“主觀臆斷和紙上談兵,這是過去皇軍發動戰争的原因,造成三百萬國民傷亡”,影片中美國特使的奶奶是日本核爆的受害者,這是反戰還是反戰敗呢?其實也不是本片的重點。

影片主要反映二戰後的日本主權喪失與日美關系的不平等。

由于日本自衛隊無法對哥斯拉造成有效打擊,隻能無奈接受美國官方對哥斯拉采取核打擊的提案(在日本國土上實施第三次核爆),該段引出本片的中心思想:
一是批判美國對二戰後日本的控制,日本作為美國的屬國,喪失軍事主權,且聯合國組織都為美國所主導;
二是暗指美國對法西斯日本核打擊造成的傷害,使日本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遭受核爆的受害國;
三是體現二戰後日本在存亡危機下的團結、智慧與擔當。

雖是形式上的反美國霸權主義,但刻畫出二戰後日本喪失主權的可憐巴巴的受害國形象,同時也巧妙地回避二戰期間法西斯日本對亞洲的侵略罪責。

《新哥斯拉》在日本的票房已突破80億日元。

導演兼編劇的庵野秀明獲得1919年創刊的日本電影雜志《電影旬報》的年度編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