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基于韩国电影《担保》的翻拍,《无价之宝》难得于并没有一味的照葫芦画瓢去复刻原作,而是接地气的将电影转化为了一部有着我们自身时代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同样遗憾的是作为张大鹏的首部电影长片,对节奏掌控的力不从心,以及过犹不及的表达,都使电影未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对于初次执导长篇电影的导演来说,选择翻拍本身已经有很好完成度的电影,是一把双刃剑,一面珠玉在前,《担保》讨债人变成没有血缘关系父女的创作构思,足够新颖也有着充沛的情感,这为翻拍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天优势,但另一面,如何去将这样一个故事的土壤嫁接过来,如何去完成对原作的超越,都是摆在导演面前不小的挑战,而张大鹏面对《担保》其实做出了很多堪称大刀阔斧式的改编与尝试。

首先,最为直观的改变是电影将原片的时代背景替换到了95年的东北,此时的东北正身处改革的时代巨变中,而男主也不再是高利贷公司的追债员工,变成了靠经营五金店维生的下岗工人,他们所追的债,更显生活的无奈,由此张译饰演的男主石振邦和欠债人女儿芊芊之间的关系转变,不仅从剧情上来说变得更为自然,也反应出了东北人质朴的性格,使电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的情绪,能从时代背景里让人收获共鸣感。

随着剧情的展开,《无价之宝》其实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了原作的核心价值——亲情面前的选择,尤其是揉杂着现实与幻想的“东北雨中曲”让人印象深刻。电影中的选择之所以能动人,在于它本身并不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主人公内心的善良、信任和互助所驱动的。不论是石振邦,还是芊芊,他们所树立的不是父女,胜似父女的关系,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亲情并不一定只会发生在有血缘之间,超越血缘的父女情深,成为了电影展现人性真善美最为动人的介质。

在感动之余,《无价之宝》并没能完成对《担保》的超越,其实能看出导演张大鹏在后段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乃至于结局和原片都是不同的。但是在剥离了原作剧本的加持后,新加入的改编,并没有为人物的行为动机提供有力的支持,反而使人物间原本的关系变得莫名其妙了起来,这就例如画蛇添足的死,远没有原作在最后那父女情深,温情脉脉的感动。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翻拍缩短了影视作品的生产周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电影的口碑风险,《无价之宝》便是这样一部,只要不胡编乱造,便不太可能失败,被市场检验过打上标价的电影,但这样失去了原创力的电影,在拍摄之初便注定了其不可能成为电影艺术上真正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