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个字可以总结这部电影,不是导演自白中提到的那四个字。因为如果说它是「一坨大便」吧,那显然很不公道,也不尊重,它至少在影像上的表现是水准极高的,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又真的难啃和难以下嚥。

我要用的四个字,来自电影里的一句对白:无厘头鳩。

把王家卫式的旁白放在不同人身上,有时不仅不能加分,而且適得其反。导演明明从一开始就有意塑造两个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主角,但他们一说旁白,就都变成了一个人──王家卫。南江说一口文艺旁白,倒还不会太突兀,毕竟电影一直在將他塑造成这样的形象──他本来可以选择打字机但选择了枪,而饰演者梁朝伟对於这种腔调也足够手到拿来;但磊乐在戏裏明明是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大老粗,一到念旁白就王家卫上身,只会让人感觉是否人格分裂。

磊乐这个角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转变是没有说服力的,就如当年《踏血寻梅》描写王佳梅去做援交一样难以说服我。导演不是没有尝试解释他的转变,挚爱的女人因香港沦陷时被迫成为慰安妇而染上梅毒,年轻时的磊乐却没钱去医治她,於是香港光復后,他一改之前的廉洁以及对草根阶层的同情,开始追逐权力和名利。导演试图塑造磊乐这个角色的层次感,但戏中角色,包括他的妻子和南江却都说他是一个「简单的人」。然而,在角色性格上,其实南江反而简单很多,他自始至终都是同一种人,甚至有点理想主义,后来还反过来提醒磊乐毋忘初心。

导演强调电影里放进了很多香港情怀,希望拍出旧时香港。但老实说,电影里看不到很多旧时香港,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沉醉和自我沉溺。同样通过梟雄去讲时代、情怀,一对比《风再起时》,我心中对《树大招风》又多了几分好感。

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情节,也没什么戏。导演颇具野心地將故事时代背景从香港沦陷前一直讲到两大探长终老,但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下,电影却没有真正用心於处理歷史事件、时代氛围。有朋友说《风再起时》「关心」的是人,这么说倒也没错,但关心的「人」仅仅只是演员本身而已,而非戏裏的人物。它就像是梁朝伟和郭富城两个人的宣传片──一举一动都那么迷人的梁朝伟,和为了塑造角色不惜增肥的郭富城(电影从初剪的六个多小时压缩到公映版的两个多小时,仍给了多个特写镜头去表现郭富城凸起的肚腩)。如老友五色全味所言,导演对於春夏还是挺偏心的,虽然戏份不多,但把她拍得那么美,对她的用心可能完全不输於两大男主。她穿著军服骑单车的画面多美啊。

导演另一个坚持就是氾滥成灾的慢镜头。如果这些慢镜头的重要性高於那些被剪走的戏,那我十分怀疑是否有了那些戏,整部电影就更完整。我觉得,如果那些戏没被剪掉,也完全可能只是加长了这场长达两小时的煎熬。

它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完整,而是几乎没有敘事,硬靠著不断转换场景、硬塞很多画面,撑起了两个多小时。有不少人建议导演应该拍成剧集,我的意见相反,我觉得应该將现在的两个多小时斩开一段段放上抖音,摄影和美术完全碾压抖音的大多数短片。可能收视率也会很不错,每段短片中间插点广告卖点货,可能赚得也比现在的票房多。

老实说,我上一次看一部电影这么难受,已经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那时候,《地球最后的夜晚》给我的感觉也是「无厘头鳩」。说回《风再起时》,磊乐沟女那部份突然来一段歌舞戏,南江在枪战中的神通广大(不仅射得准还能躲子弹),因为不懂欣赏,所以在我看来,都算是无厘头鳩。整部戏就是充斥著诸如此类的「无厘头鳩」,让观眾难以与导演想要表现的情怀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