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是一部关于失败与坚持的生命史诗。
导演万波将镜头对准钱塘江畔的桃源村,用诗意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现代版"西西弗斯"的故事。在这个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同名的地方,人们没有避世隐居的闲适,有的只是与潮水搏斗的坚韧。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围垦这一宏大主题转化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桃源村的传说中,潮水退去时会显现一片潮汐之树。这个充满诗意的意象,成为村民们心中不灭的希望之光。影片巧妙地将这个传说贯穿始终,在每一次围垦失败后,镜头都会转向那片滩涂,仿佛在寻找传说中的神迹。这种处理方式,将现实与传说、苦难与希望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赋予影片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维度。
导演万波坦言,打动他的不是最终的成功,而是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这种对失败的关注,使影片跳出了传统叙事中"奋斗-成功"的窠臼。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村民们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日复一日地将石头推向山顶,又眼睁睁看着它们滚落。但正是这种看似徒劳的坚持,彰显出生命最动人的力量。潮水一次次冲垮堤坝,村民们又一次次重建,这种循环往复中蕴含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这场生存之战的主角。老渔民在潮水中撒网的背影,妇女们搬运石块的脚步,孩子们在滩涂上追逐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命画卷。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到这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光芒: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宏大的理想,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这种朴素的动机,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影片展现出难得的平衡与深度。它既没有将自然浪漫化,也没有将人类妖魔化。潮水既是村民们需要征服的对象,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这种对抗与共生的复杂关系,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现。当镜头缓缓扫过那片被潮水反复冲刷的滩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伟力,更是人类不屈的精神。
影片的镜头运动极具东方美学特色。横移镜头的运用,让人想起古代长卷画的观赏体验。特别是在片尾的江边场景中,镜头缓缓划过每一张面孔,这些素人演员的真实质感在卷轴式的呈现下,仿佛让蒋兆和的《流民图》在银幕上复活。这种群像式的呈现,不仅展现了围垦工程的集体性,更赋予了影片一种独特的诗意气质。
而导演对特写的克制使用,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审美智慧;用全景和远景来保持一种客观的观察距离,比如夜晚的茅草屋场景,在昏暗的光线下,横七竖八躺着的劳动者们身上沾满泥泞,手脚上的伤口若隐若现。导演没有用特写去放大这些细节,而是让观众在全景中自行发现。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既避免了廉价的煽情,又让苦难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潮》最终留给观众的,是一个关于生命韧性的寓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桃源村的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最终是否到达目的地,而在于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就像影片结尾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潮水退去,滩涂上留下的不仅是泥沙,还有村民们用生命书写的坚韧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