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一些无奈,如高颜值演员往往需要扮“丑”才能证明其演技实力;而一旦获得巨大市场价值的电影,也通常会被认为与艺术性毫无瓜葛。

对于《消失的她》这样一部悬疑商业类型片,获得35亿票房之后,很多人遗忘了它也曾入围北影节,并在一众艺术类电影中创下场刊最高分的事实。所以,今天就着重来分析一下商业类型片《消失的她》,究竟有哪些被低估了的艺术魅力?

【镜像与白日梦~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解构“消失的她”】

说起艺术电影或文艺片,除去核心内容以外,导演常会运用许多蒙太奇手法,打乱时间或空间,或穿插非线性阶段叙事线;又或者台词不多,仅用情绪/行为刻画人物心理;更喜欢结局留白,给与观众开放式思考空间。(以后可以参考作品河边的错误)

但《消失的她》显然不完全是这样的电影。在影片中,消她精巧地将谎言与真相嵌入“真假妻子”的故事陷阱中。而为爬出这个“要命的”(字面意思)陷井,主人公何非不得不寻找律师的帮助,从而陷入更大的“圈套”之中。看似强节奏的故事叙事,实则有着极为精致、细密的结构于其中。

从这点上来说,消失的她完全符合悬疑电影强结构和强逻辑性。如此,在表面上,观众就能感受到电影正施展出浑身解数制造悬念,抛出谜团和反转,最后揭开谜底,每一个观众都深受震撼。总之,就是看的很爽。

但消它又绝对不是一部单纯的爽片。事实上,在情节之外,在悬疑之外,不乏看出消她对幽暗人性的探索更尖锐也更加深刻。细细思考,整部电影本质上就是在讲述人性的“欲望和选择”。

最为巧妙的是,它讲“欲望和选择”借用隐喻、对比、象征的手法,甚至艺术大师的画作背景......,其中更深层次的人性描述需要通过分析思想大师们的精神理论,才能被一一解答。

如:镜像的运用。

木子失踪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由何非讲述以及陈漫说出两段几乎完全相反的故事叙述,几乎呈“镜像”对称。相同场景下,通过朱一龙的表演诠释出神秘的罗生门情节。镜像代表了什么?

又如:何非的白日梦。

在电影里,何非的白日梦首尾呼应。只不过,在影片开始时更像一场噩梦,但在结尾彩蛋中又变成了美梦。这个白日梦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镜像」

试问:为什么何非人物的设定是潜水教练?为什么他与木子初遇是在潜水池水中?

【从“镜像阶段理论”(注①)切入,消她这个荒诞又现实的故事,始终可以视为一个拉康意义上的人性寓言。】

...

【这一池水就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开启何非被欲望支配,试图获取或达到自己“镜中”自我的故事。】

影片另有一幕更为直白地运用镜像理论揭示这点。何非穿上定制西装驻足在镜前。朱一龙饰演的何非凝视镜中的自己,流露出自卑与自恋的复杂情绪。一个虚假的光鲜形象,是何非被欲望支配走向深渊的开始。

...

在水中救下木子之后,这份镜像迷恋又转移到木子身上。亿万身价的继承者能使其摆脱原有的阶级,内心深处他也渴望成为李木子那样的人。因此,在假精神病院的病床上,当何非咆哮出“我只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她花父母的钱就高贵么?”他将一切行为归咎于受害者,毫无悔意,这也就是因镜像迷恋造成的心理失衡。

事实上,为达成镜像迷恋中的“自我”,何非也曾短暂地成功过。然而正如龙哥讲述得“能力配不上欲望”,当他误以为将被木子“抛弃”,他所迷恋的“自我”立即被击得粉碎!影片选择梵高的自画像曾暗喻其心理动机。电影特写镜头下,何非在梵高自画像前凝视,象征死亡的自画像充满诡异的危险意味。

...

影片中还存在着多重镜像关系,同时讲述欲望与匮乏。在沈曼回忆里,李木子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但因车祸失去父母,木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当她一而再再二三被何非所救,从此深爱上何非,并一再谅解何非的“缺点”。可以说,她爱的并不是真实的何非,而是被她的想象修饰过的“何非”。她的慷慨并没能挽救何非,反而使两人迈入更深的深渊。

【以上在消她中的「镜像」,是字面意义上的镜像,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说,即对“自我”的投射。电影借助以“池水、镜子、画像”等场景或道具,暗扣镜像,隐喻何非人性中深层次的欲望、自恋与自卑,并逐渐走向野心、贪婪和毁灭。】

【「镜像」还有一层意义,它又是“镜像对称”的电影语言,呈现善与恶,真相与谎言。】

影片中,呈镜像对称的事件多次多条出现,剪辑还带有些不同时空“平行蒙太奇”的风格。最难的是,为紧密契合影片悬疑性,如周年日事件还得分出多人物视角。

由何非所讲述的,酒店镜前搂着妻子嘘寒问暖;而观众透过沈曼推理,却看到何非借故离开。一面承诺海底星空会为她绽放,但在镜子的反射中,何非脸上露出几乎不可察觉的诡异笑容。【如果说镜中像这一电影叙事的“重音符号”,代表“真伪、错乱、迷惑”。那么,镜像就是何非虚伪人性的代名词。】

...

之后,在酒吧卫生间。透过窗户,焦急等待妻子的何非看到的是一片烟花璀璨;而嫌犯何非则在窗户下流露出捕猎者的决绝与狠戾,像一头猛兽。彼时,窗户也是镜像的媒介。

...

周年日这一真一假两条平行叙事线,几乎呈现出完全相反的镜像事件,堪称谎言与真相的猛烈冲撞。且多人物视角的穿插叙述,有时第一人称,有时第二人称,有时又是第三人称。电影最后还能如此丝滑真的万万没想到。

而在影片结尾,“笼”成为镜像对称的媒介,桎梏木子的海底铁笼与羁押何非的监狱之笼。前者象征着木子死在了自我想象的爱人手里。那人愿改过自新,实现她浪漫的爱情。而后者,被欲念控制产生恶念,亲手扼杀并葬送了所有。囚人者终自囚。

...

「白日梦」

在影片开始时,何非梦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李木子的背影在海边闪现,何非追上去也看不到她的脸,只听见她在呼救:何非救我。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注②)角度切入,何非的梦是某种欲掩盖其真相和真意的手段。这个梦,本质上有很大的迷惑性。观众第一次看时会为以为,何非因找不到失踪的妻子担心害怕。然而看完影片回来再解读这个梦,几乎清晰传递出两个反方向:何非看不清楚木子的脸(虽然剧情需要观众看不到),也可以解读为何非心里有鬼不敢看木子的脸。;木子呼救,可以解读为受害者对施害者绝望的求救。

影片结尾彩蛋里的美梦,蓝色大海映照暖暖霞光。何非在潜意识里修饰了梦境,终于如愿与李木子幸福的走到一起。梦境首尾呼应,一冷调一暖调,一沉重一轻盈,正是采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精准诠释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何非的这两个梦,仿佛让观众“窥探”到了何非脑中的潜意识,而镜像投射又完完全全揭露出何非被欲望支配走向深渊的转变。

第二部分,朱一龙的表演。

早在影片初始就围绕“消失的她”,从何非寻找失踪妻子开始,回忆与木子相识、相爱到木子失踪,呈现出多条非线性叙事线。这三条叙事线分别以:

①何非口述

②回忆中李木子的转述

③沈曼推理的真相

这三条线再精细梳理一下其实是两条线:

一条是谎言,一条是真相。二者错综复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呈非线性排列。

这种复杂且多线程的叙事线对演员极具挑战。为塑造何非这个复杂人物,朱一龙需要在各阶段 表演不同的“何非”。如前期的何非,颓丧,焦急有些无辜;中期,伪装、诡辩、绝非善类;而后期被揭露真相的他,狠戾、颠覆、疯狂如困兽。

试着从演员的角度去思索一下,越到中后期,如拨开洋葱的层层伪装,分寸感的把握非常非常难!而这些都还是跳跃拍摄。

值得被看到得是,在消她这部强戏剧性的影片中,朱一龙在表演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一些“表现主义”夸张的戏剧表演方式,被朱一龙注入了极为深厚的情感支撑。一如何非的神经性疾病,抽搐,暴力倾向都是外在的,但自卑,贪婪,害怕,这些又都是内在的。】

外在是内在的表现手法,而内在则诠释了人物外在的行为动机。甚至这其中也还包含了些许虚伪的真诚,如他和木子“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二刷时,我曾对何非获取律师信任的迷之自信感到有些好笑。这种因自恋带来的笃定,反而暴露出其认知的局限。然而在看到最后真相时,又细思极恐。就如朱一龙曾说过,他在表演时放进去一些东西,待观众再去看第二遍时就能从这些细节中觉察出何非的异样。

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么精准又自然的演绎?

【在虚假里扮演真诚,在真情中流露虚伪。】

当何非满面无辜深受神经疾病困扰,焦虑万分寻找失踪的妻子,又遭遇“蛇蝎美人”冒认妻子威吓欺诈,被剃光头发几乎陷入绝境。试问在场观众谁能不替他心焦!以至于直到被问出“莫沙灯塔”之后,依然有不少观众在等待最后的反转。

可当真相大白之时,剃光了头发的何非,仿佛脱下了复杂人性中最后一层遮羞布,彻底裸露在空气中。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在谎言与真相交织之下,何非的欲望和选择被朱一龙诠释得又太过于深刻,着实令观众恨得咬牙切齿。

真亦假时假亦真。正因为朱一龙精彩绝伦的表演,一个焦急万分寻找妻子的深情丈夫,原来才是制造这整宗失踪案件的罪犯~这一本片最大的悬疑性,才得以成立。

也可以这样说,朱一龙深厚的表演功力和艺术魅力绝大程度上成就了《消失的她》。

纵观整部影片,你能清晰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被心中欲念所捕获,摇晃,挣扎,逐渐虚弱,最终堕落。这条线由朱一龙演绎的非常贴合,人物丝毫没有卡片化。【但影片没有过多强调此间人性挣扎,而是着重刻画普通人一旦深陷于欲望,人性幽暗究竟可以抵达何种深度!】这正是消她这部电影与以往影视作品中最大的不同,可以说创作者更为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

极致丑陋的人性,唯美到破碎的爱情谎言。越难看的伤疤被揭开,越幽暗的人性被袒露,越令人唏嘘的结尾,从而更为深刻的警世作用。善恶一念,这才是影片讲述的目的。

前不久在本书上看到过这段话:

“当一个人足够聪明,在面对大千世界时就能保持理智和冷静,就能透过表象看穿世界上的各种局,而不被操控。当一个人足够善良,在面对别人痛苦时就能感同身受,对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从而也能体验到真实的世界。”

两者之间的区别: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念之间的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银幕也是一面镜子,观众窥视复杂多变人性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和自己心里的“何非”,“李木子”,“沈曼”对话?

历经千帆,始终“选择善良”不违背初心,这才是《消失的她》想最终要告诉你我的终极信念。

~摩卡写于2023/9/16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抄袭必究。

注① 拉康,跨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大师。在拉康的论述中,镜前的孩子当他把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指认成“他者”;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迷恋。可以说,是在镜像阶段,启动了一个名曰自恋/自卑的生命历程。

注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仅次于他著名的潜意识说、“俄底浦斯情结”、他关于人的心理结构:超我、自我、本我论述的,便是他关于梦、关于释梦的论述。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意义是愿望(wish)的实现(旧译为欲望的达成)。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是身体刺激、白日残余和梦思维。梦与白日梦的区别仅仅在于二次加工的程度。它们和幻觉一起构成了同一类愿望的实现,或者说是一种现实匮乏的想像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