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影并没有逻辑上的顺序,比如按年代、导演、类型、产地之类的;经常是随缘了解到一部还不错的就找机会看下去了。第一次知道《犹在镜中》是阅读麦基的《故事》,书中以此为例介绍了场景分析,那时我并没有特别注意电影的导演,直到真的看完,才发现原来这是伯格曼的作品。
当然伯格曼是一名伟大的导演,他的主要成就已无需在此赘述,他常在作品中探讨信仰的问题,这部和《冬日之光》《沉默》并称为“上帝三部曲”。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它只是保持了沉默?
《犹在镜中》的拍摄场景其实很单一,主要情节几乎就发生在人物所处的住所和一个小岛上。故事讲述了身患精神疾病的凯伦离开医院调养,她的父亲、丈夫和弟弟和她一起在小岛上共度调养的时光。四人表面上其乐融融,可每个人都暗藏心事。弟弟有着青春期的迷茫,他更苦于父亲无法理解自己,于是在休息时导演了一出戏剧,借此讽刺身为作家的父亲表面歌颂美好,实际内心冷漠。然而更危险的还是凯伦的状态,尽管她仍在尽力保持正常,但她的精神似乎常常处于另一个世界。她总是觉得内心痛苦,甚至听觉更加灵敏,可以听到一些困扰她的声音。她渴望被理解,先是与丈夫倾诉,不过丈夫只想要性,对她的感受根本没有兴趣;后来她又找到了父亲,父亲看似温柔地对待他,但她看到了父亲的日记,日记上写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父亲一直在观察着她,以此作为写作素材;最后,她只能找到弟弟。
当堵塞的思绪与被理解的渴望化为性的欲望爆发的时候,她与弟弟发生了关系,二人其后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痛苦。她一直在等待上帝的解救,当现实的一切无法承载她任何希望时,她向上帝发出了最虔诚的祷告。终于,那扇神秘的具有象征性的大门打开了,结果出现在眼前的并不是上帝——只是一只蜘蛛。
最后,导演借由父亲的台词表达了他的观点,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或者爱就是上帝本身。从这个视角看,因为凯伦在任何人身上都得不到爱,所以她的上帝是不存在的,祷告失效,期待落空,她回去了精神病院,离开她的丈夫和弟弟又继续了日常的生活。但父亲这个角色,本质对一切事物冷眼旁观,在凯伦向上帝尽情祷告时,他也只是露出玩味的神情,远远的凝视;在儿子向他发出质疑时,他才第一次愿意跟他交流,这样一个角色说出“爱是上帝”这种话真的可信吗?
这整个故事就是信仰濒临绝望的过程,上帝犹在镜中,亦虚亦实,相信什么仿佛就真的可以看见什么。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大部分对白都足以引发深入的思考,主人公四人,他们每两个人在一起,一对一的交流是那么诚恳,但四个人一同在一起时,行为又是那么苍白虚伪,让我觉得他们都有被理解的愿望,但又都明白一些不合时宜的真相。
毫无疑问,面对一部这样的电影,我的理解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