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在鏡中Såsomienspegel(1961)的劇情介紹
本片是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62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猶在鏡中Såsomienspegel(1961)的影評
雖然沒有弄懂影片中探讨的宗教議題,但還是很喜歡這部。當角色說出的話與平時我隻隐藏在心裡的想法重合時,我就再也無法以觀衆的視角看待這個故事了。我不需要刻意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因為他們就是某個我的化身……引号内的句子均為電影台詞忍着痛 ...
是截至目前最喜歡的一部伯格曼,範圍不大但内容很豐富,不同段落的内容實質是圍繞着一個點的…很多地方互相呼應印證,像一個螺旋繞線的紡錘。就主旨而言和最近看的殉道者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完全不一樣的拍攝手法,或者說是對神的證明方式不一樣 ...
父親對家庭疏于關照以及智性上的冷漠(即便是臨近死亡前意識到的愛也未完全打破這種冷漠),女兒病後的敏銳感知和擺脫囚籠的掙紮,無疑是關于鏡子的映射。一開始父親活在鏡子那邊,女兒活在現實這邊,随着兒子戲劇的演繹和日記事件衍生的情緒等等,父 ...
愛就是神的證明?神是蜘蛛?總感覺伯格曼總是在結尾把如此激進的格調敗下陣來。對神創論總該是用堅定激進的态度去否定。這部片的鏡頭也有些不同,似乎少了許多他曾特有的特寫鏡頭,成了一個多中景甚至遠景叙事的電影,這在更大程度放棄了對觀衆觀感的 ...
我看電影并沒有邏輯上的順序,比如按年代、導演、類型、産地之類的;經常是随緣了解到一部還不錯的就找機會看下去了。第一次知道《猶在鏡中》是閱讀麥基的《故事》,書中以此為例介紹了場景分析,那時我并沒有特别注意電影的導演,直到真的看完,才發 ...
《Såsom i en spegel》上帝不在,見蜘蛛存在;上帝是愛,卻變态畸愛。島嶼上的黑白世界,肉軀下的冷暖人心,女人大病未愈性情不定,狂躁瘋魔不是病,是逃避現實的故意;丈夫罔顧實際盲目用力,理智至上不是愛,是一廂情願的獻祭;父 ...
7.4分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最美好的來自于巴赫的鋼琴曲背景樂以及法羅群島上美麗的風光,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電影對于宗教信仰和精神分析的結合,直擊了每個人内心深處的黑暗,共出場四個人物:父親、女兒、兒子 ...
心中有愛,神即存在。心中無愛,神也無奈。
“有人渴望愛,有人拒絕愛…人生就像夢境,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上帝并沒有來,上帝始終沒來!上帝是一隻蜘蛛,上帝是愛?至誠的信仰迷失了希望的光,淪陷在瘋狂的泥沼中。
哥林多前書13章12節:“我們如今仿佛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如今這世界到底是溫暖的荒涼呢,抑或離開幻象。盡管伯格曼生活一片狼藉,但是如他所說他決定要成為最成功的人,這信念模糊卻清晰。
又是讓自己逼格捉襟見肘的作品。說話與行為方式都缺少生活氣息,更多的是文學性與舞台劇化。最後點題,愛即是神,有愛在身邊就有上帝在身邊。
最難面對的是自己的怯懦,當外界的壓力不存在的時候,自己就成為自己最大的監牢。看伯格曼的時候,會覺得疾病和健康并沒有真正的分割線。疾病不過是對抗生活中其他更加不愉快的事情的手段。
#2018年六月第三遍重看#室内劇,大提琴,對戲劇的熱愛,對死亡的探尋,對宗教的質疑,對父親的诘問,法羅島上的木屋,所有經典元素集結于此;布光技術一流,光線明滅間的面部特寫;黑暗之光,互呈鏡面,無法交流永遠孤獨的主題;伯格曼一生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此片正處于60年代最暴風驟雨的轉折期。
"神之默示"三部曲之首,精妙的室内心理四重奏。令我震懾至極的快速疊化:亂倫序曲-船外V架,暴雨如注,構成光影與聲效的雙重跳切。以傾斜船艙與龍骨外化扭曲畸變的心靈。牆縫,對門祈禱,親情冷漠,沉默時的直升機嗡嗡聲;上帝是蜘蛛,上帝在愛之中。| 藝術家:世人終将遺忘我,唯有死神疼惜我。(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