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再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和美国内战的阴云之下,美国左翼电影人的一部号召左翼丧家犬们重新振作集结,准备反抗的狗哨电影。

狗哨电影的调性

然而我都不确定这算不算“狗哨”了,电影里以斗争为导向的左翼意识形态过于浓烈,或者说含“革”量高到演都不演了;可转眼一看影评和访谈,又发现没几个人真的看明白。这让我突然明白,自己和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区别,恐怕类似当年洪门弟子看香港古惑仔电影那种。

在主流观众眼里,《一战再战》其实是以家庭伦理剧 (包括不限于 NTR、父慈女孝等情节)为主线的 奇观电影 。这里的 “奇观” 指世界观,对普通观众而言,这部电影类似《疾速追杀》虚构了一个满大街都是杀手的世界,《一战再战》则 “虚构”了一个满大街都是 “革命者”的世界观。

然而它却是 狗哨电影

所谓狗哨,就是能吹出一种人听不见、只有狗听得见的频率,专业的训犬师可以用这种方法和训练有素的狗沟通。在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日趋撕裂的过程中,历史上延续的左翼(革命派)和右翼(法西斯),都在重新开始动员,就大量地通过狗哨作为工具。这种狗哨表现为迷因(Meme,梗)、暗号、歌曲、影像等各种文化符号。

《一战再战》里接收狗哨的 “狗”,就是美国历史上曾拥有革命倾向的各种意识形态派别。

我举一个例子,电影里受到追杀的女主角,被收容在一个教堂里。反派了解到这个教堂叠的 buff ——黑人女性修女组成的修道院,种草,应该不杀人,因为是素食主义者——不禁说这是什么病态的笑话吗?

这不是病态笑话,因为美国上个世纪60~80年代的进步力量,就包含黑人民权运动(黑)、妇女解放运动(女)、反战嬉皮士(草)、解放神学(教)、环保和动保主义者(素)。这个神奇的教堂就是一个特别标准的政治隐喻。

更不用说小李子顶着一张切格瓦拉的脸,满嘴批自由主义,明显出身于革共;他所蛰伏的城市是 拉美裔移民(移)的庇护所,保护过他女儿的有 印第安原住民(原),他女儿的朋友里有性少数。

而电影的反派,老、白、洋、基、权、钱,也是 buff 叠满。

《一战再战》用特别 CINIMA 的,满是长镜头的快节奏叙事文本,把普通观众用猎奇趣味吸引到电影院里。于是在观众面前把美国当前最大的反动派,和几乎所有有历史沿革的进步力量都串了一遍,营造出一种狂风暴雨之下(MAGA 和白人至上),却遍地是星星之火的味道。

这么 直白 的电影,可我看很多影评和访谈,观众们 (尤其是美国的)还觉得是类似《疾速追杀》(奇观)《老无所依》(故事)的电影。通过这种反差,我才意识到电影里最直白的那个“狗哨” 的隐喻:

小李子 16年前所属的革命组织,法兰西75 在被叛徒出卖分散隐蔽时,同志给了他两个看上去像录音笔的设备;只有最信任的同志会得到这个设备,当两个设备接近时就会开始共鸣播放音乐,这个时候你要无条件相信你所看到的人。

小李子问为什么这个设备不怕被敌人监控到呢?回答说:因为他们已经不再监听 G1 频段了。

《一战再战》这部电影自身,就是美国左翼们的共鸣设备。之所以它能堂而皇之地在美国主流院线上映,因为敌人们胜利了太久,他们已经不再监听这个频段了。

所以这是一部标准的狗哨电影。说他们是“狗”不是在羞辱,因为我自己也是一条老狗了,用论语里讲孔子的话说,叫“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剧情解析 (全程剧透)

接下来我完全凭一次观影的记忆,复述下整部电影的故事,也尝试解读里所有的狗哨和隐喻。先声明一下,看这部电影前我完全不知道故事背景,甚至不知道导演是谁(拍过我特别喜欢的《木兰花》和《少数派报告》),对电影的调性都是边看边摸的。

第一幕:革命组织的失败

电影开头是一个名叫帕菲迪娅的黑人女性在高架桥上跑步,停下来视线聚焦到了桥下的移民遣送营地。

看到这一幕我脑海里已经觉得这是左翼电影,因为幻视了《人类之子》。阿方索导演的《人类之子》也是以 “移民”为斗争焦点,虽然配了科幻背景;而电影里的主角其实是英国的革共,男主角虽然脱离组织很久,家里墙上还挂着教员的头像。

...

于是我怀疑这是一部类似人类之子的,以移民冲突为主的电影。接下来的剧情貌似支持了这点(实则主题远比移民大)。

原来帕菲迪娅只是在踩点,她其实是一个革命组织 “法兰西75” 的领袖,小李子是她的男朋友加炸弹专家,他们组织突袭了这个移民遣送据点,控制了军警,解放了所有被捕移民。“法兰西的75”毫无掩饰地声称,这是对美国法西斯式政府的“宣战”。

“法兰西的75”是个动机非常明确的组织名。75应该是美国独立战争起点1775年,而加上 “Franch”则代表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是有姊妹关系的,是同一个革命浪潮的一部分,法美联军打败了英帝国,其中一部分领袖同时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比如拉法叶)。而美国主流历史学的左派和右派对此诠释不同,前者强调其大革命的因素,后者强调其洋基民族独立的因素。

电影从 “法兰西的75”这个命名上,已经建立了美国 “革命派”与“保守派”自建国起就存在的路线斗争调性。

领袖帕菲迪娅在这场突袭中,处于个人动机对美军警指挥官洛克乔(长得就很 Lockjaw )释放了性张力,使得对方深深痴迷于自己,也埋下了隐患。

接下来“法兰西的75”组织搞了一系列恐怖袭击,帕菲迪娅和小李子在这些行动中也“疯狂地热恋着”。故事应该发生在2000年初,可“法兰西的75”的行动气质特别八十年代,与现实时间其实对不上的。这本身就像在隐喻上世纪8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后期,一个例子就是过度的 “性解放”色彩。

电影也用他们的恋爱一笔勾出了帕菲迪娅的家族背景,帕菲迪娅的“母母”是两位同性恋黑人女性。而她们怪小李子,说 帕菲迪娅是 革命者的血脉,而小李子的温柔似乎在拖她后腿。很明显,帕菲迪娅血统出自黑豹党或革共,只有这个派系才会真正把 “革命” 挂在嘴上。

在此期间,校官洛克汗跟踪到了帕菲迪娅,却不阻止她的行动;他的目的仅仅是威胁对方,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帕菲迪娅也瞒着小李子服从了。小李子暗中被 NTR 了。

拥有圣女贞德式热情和领袖气质的帕菲迪娅,却暗中 从了白人军官洛克乔,尽管陷入了痛苦中。这段剧情应该会让很多观众迷惑,她为啥不杀了那个白人军官,是害怕自己被暴露吗?

接下来剧情发展到帕菲迪娅已经怀孕,却还手持冲锋枪打靶,似乎完全没有做母亲的自觉。而小李子从一个懵懂的革命行动派形象,也变得满脸忧虑,开始担心帕菲迪娅做不好母亲。

而生育完女儿夏琳的帕菲迪娅,果然陷入了产后抑郁症中。她觉得世界都在爱她女儿,不爱自己了,她甚至嫉妒自己的女儿;而另一方面,身为革命领袖的帕菲迪娅也无法甘心做母亲的角色。她离家出走,操持起了“恐怖活动”的老本行,留着小李子在家照顾女儿。

直到一次抢劫银行的行动中,帕菲迪娅为自保枪杀了现场的黑人保安(同为黑人的兄弟),被军警抓捕,落入洛克汗之手。在洛克汗的威逼利诱下,她沦为叛徒,出卖了同志名单,获取了保护证人身份。

电影也给她留了一个没明说的苦衷,洛克汗知道小李子的身份,也知道他们的女儿夏琳,但却没有对他们动手。这场出卖灵魂的交易,很可能是因为帕菲迪娅想要保护自己的女儿;或者说整部电影里的所有被捕左翼革命者,都是为了保护亲人而背叛。

最终“法兰西的75”骨干大多被捕,组织解散转入地下,而小李子带着女儿夏琳逃亡,结束了电影上半场的交代。而帕菲迪娅也逃脱了证人监护,不知所终。

我看到这里已经确定,主角们(领袖帕菲迪娅,炸弹客小李子,白人军官洛克乔,还有女儿夏琳)就是美国历史的隐喻。逻辑类似电影《阿甘正传》。

黑人革命领袖帕菲迪娅,小李子,还有白人军官洛克乔,这个畸形的三角恋,从人物设定上看是讲不通的;但历史逻辑却是真实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权运动,黑人阵营有为激进派(代表马克西姆X和黑豹党)与温和派(马丁路德金),两派领袖都被暗杀。最后在共运陷入低潮的过程中,过于激进的派别丧失了群众支持,被美国政府破获了;而温和的黑人运动与美国政府媾和,诞生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时期,以白左建制派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混血儿。

没错,帕菲迪娅的女儿夏琳,不是革命者小李子的女儿,而是军警洛克乔的女儿。正如新自由主义时期的美国人民,尽管活在一个种族、性别平权为主流意识的时代,养育他们的父母是进步运动的一代人,但他们不是革命者的血统,而是叛徒和建制派的血统。

第二幕:16年后

转眼16年过去了,昔日革命青年小李子,现在沦为一个每日烟酒不离手的颓废落魄中年,躲在一个聚集了拉丁裔移民的“庇护城市”,开着房车住在树林里,深居简出。时时都有被人抓捕的幻想。

而“他的”女儿夏琳,已经长得婷婷玉立,穿着蓝色的蓬蓬群,就像一名公主一样。高中老师把小李子叫去访谈,小李子看着满墙奴隶主国父们的画像焦躁难安,结果老师却在夸奖夏琳学习优异、受到同学崇敬,不禁让小李子喜极而泣。

而像白雪公主一样的女儿,其实对这个废物老爸已经非常叛逆,出门参加舞会时和老爸斗嘴,在她眼里这个单亲爸爸就像是一个被烟酒毒害,强迫自己从小不用手机,必须牢记不知所云的暗号“天王盖地虎”,而且出门必须随身携带一个特殊的信号器;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症的巨婴。小李子面对女儿的叛逆,则表现出了只有左翼特有的逆向弑父情结——很想给不听话的女儿一巴掌,但又觉得她反抗得很对。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时胡子拉岔的小李子,就是 “新自由主义时代苟活着的切格瓦拉们”。反抗资本的革命符号成为了消费主义的一部分,顶着一张切格瓦拉脸的大明星莱昂那多,这时成了一个沉溺烟酒的废物。

这一段剧情对白很妙,小李子的废柴化我可是太熟了,这是说明一件事:昔日的革命者因为女儿的诞生,作为父亲的责任盖过了革命的责任,但他精神上却无法与这个反动派统治的世界和解,只能靠烟酒自我麻痹;女儿是他活着最大的责任和希望,也是他最大的精神枷锁。

而熟悉左翼文化作品的朋友,看到单亲爸爸抚养长大的女主角夏琳,穿着白雪公主式的蓝色裙子天真美丽地出现,还会幻视到《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抚养长大,妓女方汀的私生女珂赛特。

故事另一边,夏琳生父,无妻儿的白人上校洛克乔,因为长期抓捕革命派和反移民的军工,得到了一个神秘白人权贵组织 “圣诞冒险俱乐部”的赏识,邀请他加入补一个军警方向的缺口。这个组织手眼通天,有资本家、政客、军方、白宫,明显是美国深层政府的代表。老白男组织者毫不讳言,加入这个俱乐部,就获取了凌驾于凡人之上的特权。但背景调查也非常严格,反移民、基督教、美国至上,最重要的是白人血统纯正。

电影的狗哨非常响亮,“圣诞”+“冒险”,是欧美白人基督教 +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 的标志,也是美国 MAGA 派暗中的主导力量。实际上 MAGA 派名义上是国家主义,而真正流传的意识形态中,为主的就是基督教福音派 (美国是上帝钦点的山巅之城),殖民主义思潮,白人至上思潮,帝国主义思潮的大乱炖。

在移民面前趾高气扬,军阀做派的洛克乔,在年纪比他还小的圣诞冒险俱乐部成员面前乖得和小孩一样。这是他一生渴望的权力与地位,但在他口中却是他的理想和信念所在。又是标准的对 MAGA 派的讽刺。

于是他以缉毒为名,先抓捕了 “法兰西75”的剩余成员,拷问出小李子所在城市。随后调动军警前往小李子藏身的“庇护城市”,要杀掉小李子,并抓捕夏琳,由他亲自完成这个 loose end。

第三幕:逃亡

小李子昔日的同志,送他神秘通讯装置的那哥们,现在是一名社畜,住在拉丁裔社区,工作后来做地下电台宣传反资本主义思想。洛克汗的人把他抓走后,坐在门口的小孩立刻冲到电台前广播暗语。从这一刻开始,电影里满是《疾速追杀》那种人人都是杀手的味道。

于是夏琳参加舞会的时候,在厕所突然出现穿着杂工衣服的黑人女性,通信装置放出音乐,夏琳和她对上了背了一辈子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暗号,然后在懵逼中却坚定地跟随她逃走,避开了军警在高中毕业舞会上的抓捕。

按剧情推断,这个黑人女性应该是夏琳母亲,法兰西75领袖帕菲迪娅的妹妹。她后面出场都穿着中山装的制式(我的印象,可能不对),从派系上看属于黑豹党-毛的后人。毛在美国左翼力量中影响仍然很大,所以另一部电影《美国内战》中,割据一方的派系就有这一派。

而夏琳的父亲小李子,还在房车里看着烂熟台词的老电影《阿尔及尔之战》。这部1966年的老电影,和另一部我们更熟悉的南斯拉夫电影《桥》一样,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左翼运动最高涨时期的经典电影之一。

《阿尔及尔之战》和这部电影《一战再战》直接是亲缘关系。本片英文名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这里的 After Another 中显然就包括 Battle of Algiers,后者讲述的就是靠秘密联络方式,完全融入群众中的革命派战士;直接就是本剧 “法兰西75”组织的行动模式来源。

还没看完电影的小李子,马上也接到了神秘的电话,让他十几年里第一次有人找他对暗号,为了告诉他危险,需要立刻逃离的讯息。

从这里开始,电影又玩起了麦高芬手法,身为老同志,战争英雄的小李子记不住那句关键的暗号—— “现在是什么时候”?导致他无法得知女儿的庇护所在哪里。接下来他要在逃亡中,不停地打电话对这个暗号,贯穿了整个逃亡过程。

通过这个对暗号,电影成功地把糊涂、焦虑的小李子放到观众近前,把我们注意力抓过去。同时悄然把时代叙事放到了背景之中,淡化了它的现实主义冲击色彩。洛克乔的部队来到这座城市,以抓捕非法移民犯罪为由到处抓人、突袭。群众上街抗议,军警对峙,洛克乔的部下投掷燃烧瓶让军警有出手借口。

这一系列背景事件,其实就是美国社会今天的现实。电影恐怕早在特郎普实施移民抓捕政策前就洞悉了这一局面。

废柴小李子在逃跑中得到了女儿合气道老师的帮助,这位拉丁裔的老师看起来是小镇上拉美移民的领袖,气定神闲协助小李的同时,指挥若定,让庇护的移民有序躲藏起来。高度有序的移民内部组织,让人又看到了类似 “法兰西75”那样有组织的反抗势力味道,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黑人,而是拉丁裔。有趣的是,这些拉丁裔的领袖们似乎完全知道法兰西75,毫不犹豫地帮助小李。

而饰演拉丁裔领袖,合气道老师的本尼西奥·德·托罗,也饰演过切格瓦拉电影。他和小李子的角色恰是一体两面。导演的用心不必多说了吧。

...
...

其中小李子屋顶逃跑时一段跑酷,年轻的拉美裔孩子们对这场镇压毫不畏惧,充满了乐观气质,长镜头又让我联想起同是移民题材的法国电影《雅典娜》。只可惜小李子像《蜘蛛侠2》萎掉的彼得帕克一样,从楼间摔落,被军警逮个正着。押送到拘留所却得到了陌生人的协助,从医院逃脱,整个过程突出了一个一脸懵逼但全程都有地下党帮助的味道。这明显也是在模仿《阿尔及尔之战》,可是美国人却把它当《疾速追杀》的杀手世界来看。

电影名义上是架空了一个遍地是革命者的世界观,其实在明确地传递一个讯息给美国人,只有形成严密的、扎根群众秘密组织,才能与美国的法西斯统治者们斗争。电影其实是用奇观审美在做布道。

第四幕:相认

让我们一度误以为是白雪公主、或悲惨世界珂赛特式的真女主夏琳,实际上却继承了她母亲的血脉,用电影的台词来说 “无畏就是自由”。她一丁点也不软弱,尽管在高中毕业之际突然遭遇大劫,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情都缺乏前因后果,但她在紧张之中没有丝毫畏惧地应对着。

在她被收容的那个教堂,也就是吃素种草的黑人修女教堂,她得知了自己的母亲不是革命英雄,而是一个叛徒的真相。她的矛盾情感通过这个教堂修女们拿着冲锋枪练习射击的早课(?)得到发泄,在无意之中表现得和她那个曾经贞德式的母亲一样。

而电影也明确在这一代革命者中展示了对上一代的批判,所有人在保护夏琳的同时,也在提防她,好像革命希望有下一个帕菲迪娅,但又不需要重蹈下一个帕菲迪娅的覆辙。这是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左翼运动中混合朋克、摇滚巨星、嬉皮士,过度偶像化的批判。明星最后成了叛徒。这个批判体现了导演思想比《赛博朋克2077》这类上世纪审美延续更加激进的一面。

只不过由于叛逆的夏琳偷藏了手机,藏身所仍然被洛克乔指挥的队伍偷袭,抓捕。洛克乔搞这么一大出行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抓捕夏琳,用亲子鉴定验证她的身份,如果这个毕生唯一的亲女儿坐实,为了抹杀这个血统上的污染,乔就要把她杀害。

这场生父帮着私生女滴血认亲的戏,没有带一丁点 “人性”的折衷,洛克乔的老白男爹味还有趋炎附势一览无余,而夏琳在震惊之余对他的不屑一顾、屈辱中带着坚强和无畏,也表现得非常好。让人意识到,血缘上与老白男的联系,没有一丝一毫影响到夏琳在精神、意志、意识形态上与革命者的联系。

因为她身处美国社会底层,与拉丁裔、亚裔、黑人、性少数做朋友,在阶级上是被老白男们剥削压迫的对象。

于是这个穿着紧身衣、增高鞋的老白男洛克汗,自己动不了手(基督教教义的伪善)杀死亲女,以实现“崇高理想”为名押着夏琳去找他的黑道朋友。而那个跌跌撞撞终于赶到的废柴老爸小李子,一记98k 打飞,又只能开车追踪洛克乔。

洛克乔把亲生女儿交给印地安裔土著黑道去 “处理”,可是这个黑道坚决不动孩子。洛克乔只得让他把女儿押去一个地点。自己回程的途中,却被开过的路人开枪击中,人仰车翻。

原来 “圣诞冒险俱乐部”对洛克乔做背调时,已经从帕菲迪娅的供词中发现他有私生女,洛克乔不仅是个血统被污染者,还是和黑人女性有染,是 3k 党眼中最 “脏” 的那一挂。更妙的是,洛克乔为了掩盖私生女,派兵突袭的拉丁裔移民聚集的工厂,其实正是圣诞冒险俱乐部成员的工厂,大水冲了龙王庙。于是派一个看上去衬衫毛衣标准的保守派白人,实际上是解决脏活的杀手,去解决洛克乔父子。

毕竟圣诞冒险俱乐部是一个白人的秘密组织,知道它的人要么加入,要么必须用死来保密。对了,他们聚会的地方也很有意思,一个外表是独栋别墅,里面隐藏门通向了地下防空洞,一帮老白男在这里开会。体现了他们时刻都在为自己所挑起的战争做准备。

这一幕政治含义也非常直白:美国的移民问题,本质上就是美国统治者一石三鸟之计。引入非法移民作为廉价劳动力,瓦解本国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美国工会);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让资本家挣钱;同时随时以遣散非法移民去安抚美国民粹主义,转嫁社会矛盾。引入移民和遣返移民的背后都是同一波资本家,移民在美国城市付出巨大劳动和贡献却无法安家,驱逐他们时再抢劫一遍,同时还能动员白纳,用种族主义冲突防止工人劳动者之间的联合。

而血统有污染的洛克乔,本身就是新自由主义时期,与民权思想媾和共治的美国建制派隐喻,他们正在被美国真正的深层统治者们抛弃。

那位印地安裔黑道把夏琳押送到雇佣军据点,临走时听到佣兵通话了一句“准备一个尸体”。夏琳本来命悬一线,不料没有任何伏笔的情况下,那个印地安人却走了回来,和酒吧里的雇佣兵枪战同归于尽。电影虽然不置一词,但我们也看得到那个印地安裔虽然完全不参与白人们的冲突,但他却恪守了自己“不动孩子”的法则,不惜性命。

而勇敢的夏琳在枪战爆发后,虽然完全不知情却立刻逃跑,逃到印地安人车上却没有钥匙,找到了一把手枪还是持枪走了回来,只看到满地尸体。这里讯息量也很大,比如夏琳持枪虽然标准,但她手指一直没扣着扳机,善良的她始终不愿意杀人。

而夏琳驱车逃跑之际,圣诞冒险俱乐部派来的杀手也尾随其后,废物老爹小李子也远远地跟了过来。

按传统白男叙事,这位废柴老爹应该终于勇敢了一把,最好和杀手同归于尽,倒在血泊中,在女儿怀里拂去女儿的眼泪而得到救赎。

可这是革命者主题的电影啊,不管叫夏琳还是乔琳,女人才是战神。于是夏琳借一个反斜面高坡停车,躲到了掩体后,待白人杀手撞车后喊出法兰西75的暗号。当观众还以为这善良的女孩会被白人杀手欺骗的时候,夏琳果断开枪,三枪了解了这个在高速路上一枪击飞洛克汗的高手。这才配得上法国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吧!

姗姗来迟的小李子,虽然背不出暗号,但终于还是用父爱卸下了女儿极度紧绷的神经,一起逃走。最后和父亲和解的女儿,完全没有一丝一毫来自生父的嫌隙。她回报这个革命者养父的方式就是,一听到同志们集结的秘密广播,就毫不犹豫地冲出门去,留下这个废柴父亲感慨后继有人。小李子(致敬《搏击俱乐部》的鲍勃?)是夏琳肉体上的养父,精神上的生父。

结语

我很久没有遇到让自己想要熬夜文字拉片的电影了。只是惊讶于,这部电影仅仅抹去了属于左翼的文化符号,就让看客们把它当成了一个故事向的家庭伦理剧爽片,集结的呼吁都能变成狗哨。可见美国的左翼力量已经边缘化到何种程度。我满心期待看到像哈桑这类年轻一代左翼网红,如何解读这部电影。

导演并不是在堆砌符号,他是真正了解意识形态各个派系的,所以才能用极简的精准台词来提示派系。比如男主角小李子在骂法兰西75的同志时,说了一句该死的自由派,则肯定是革共派系,因为革共的内部斗争中最常用自由主义的帽子,社民或无政府主义就与之相反。

电影基本把美国社会的进步派别全都串了一遍,塑造出满地星星之火的态势,同时强调组织性与秘密斗争的重要,将之转换成一种电影文本审美。这又有怎么办一脉相传的观点在。

为什么冷战后的和平气象,和无处不在的思想宣传,不能把夏琳这样的女孩教育成一个新时代的珂赛特或白雪公主?因为美国的统治者们不可遏止的贪婪,让他们不断用剥削压迫塑造着一代代的掘墓人。于是,one battle after another;从反抗殖民者的阿尔及尔之战,到黑豹党、占领华尔街,到今天的夏琳,代代相传。只不过上一代过度娱乐和朋克化的积弊,必须要扬弃了。

电影中期的麦高芬,就是那句暗号: What time is it。而小李子过于废柴,忘记了答案。当我们看到答案时应该知道,那个答案没有道理被忘记,因为太奇特了。“时间并不存在,但它控制着我们所有人”。压迫的历史,斗争的历史,都在娱乐至上中消亡了,被 “televised”了,但我们所有人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还在被历史控制着。革命不会被“televised”,它会在我们身边直播,是“活着”的。小李子回忆不起答案,本质上是我们这些观众,这些“苟活的切格瓦拉们”,回想不起自己是谁。

导演讨厌白左,甚至觉得夏琳的生父,代表美国白左建制派的洛克乔死的不够爽,又让他复活过来,还恬不知耻地以被帕菲迪娅逆向奸污的名义,顶着一张被打烂的脸去向白人至上派讨要怜悯。最后在得到权位的幻想中,死在白人至上派为他这类人打造的毒气室中,得到了 “净化”。

比起白人至上派来,导演显然更讨厌一直伪善,首鼠两端的白左建制派。这个时代是大争之世的前期,恰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全世界的左翼和极右翼都在崛起,中间派的空间越来越少。

美国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一边是同情巴勒斯坦、反对驱逐非法移民(实际上是建设了美国的民工),一边是拥护以色列、宣扬山巅之城基督福音的 MAGA;一边是枪杀美国保险老板路易吉,烈火中永生的布什纳尔,另一边因为舆论压力稍稍要转向的右翼网红柯克都不明不白被枪杀。美国的国内氛围正在快速滑向电影《内战》所描述的轨迹(因为 Antifa 引发大屠杀),只有一场比俄乌冲突烈度更大的外战能转嫁矛盾,对内清洗。在这个时刻又来一部《一战再战》,我们得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国左翼电影去理解它。

最后,我想说最有趣的是华纳出品的这部电影。所以整部电影里的意识形态中,犹太没有出场。我又想起华纳出品了沃卓斯基姐妹的《黑客帝国》、《V字》、《云图》,最后为了呷烂钱逼着他们又拍了元电影《黑客帝国4》。华纳背后这个群体的左右逢源,因势利导,真是数千年不变。